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
按照当时管理层的解释,浦发信用卡发行量不大主要是由于运用了花旗全球风险管理经验,对申请人的信用审核比较严格。比如,申请人至少要提供四份文件——身份证、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收入证明、工作证明以及家庭住址。 同样的信用评定制度,花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能适用,但在中国却难以推进。一方面,是这些证明开具起来颇为繁琐,另一方面,验证证明的成本也比较高。比如,在美国等地,银行可根据纳税情况来了解收入,但中国却不太适用。 后来,经过持续的本土化改革,浦发花旗信用卡才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进入2005年,浦发的信用卡发卡量每月以30%的速度增长,到了年底已经突破20万张。 另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中信信用卡中心则主打“高端客群”,也摸索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中信银行自2004年1月份正式对外发卡,不到三年时间发卡200多万张。其中,中信白金卡的发卡量排在了全国各大银行的第一位。等到2006年5月30日服务升级时,中信则直接打出了“打造中国白金服务第一品牌”的口号。 而招行信用卡的发展路径则与总行的大零售战略一脉相承。 2005年1月,在招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不做对公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时任招行行长的马蔚华提出,要加快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的转型,这也标志着招行一次转型拉开序幕。 到2005年底时,招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在招行零售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40%,而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则占有7%的份额。这个成绩也证明了招行信用卡“独立”发展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招行零售部门的两员大将——戴兵和陈劲分别加盟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担任总经理。成为招行为信用卡行业输送的第一批高管,后面还有平安信用卡的梁瑶兰、兴业信用卡的严学旺等皆出自招行。 如果再算上副总或中层级别,信用卡行业中出自招行的人就更多了,这也让招行一度被称为中国信用卡行业的“黄埔军校”。 一个小插曲是,2002年招行信用卡中心初创时,从复旦、上财、交大招揽了一批应届生,这第一批校招员工在内部被称为“黄埔一期”。后来,这批人大都成为了信用卡和消费金融行业的中流砥柱。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焕发活力,各家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跑马圈地”。 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底,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为4958万张;2007年前三个月,信用卡发卡量每月平均增长100万张以上。而截止到2007年下半年,工行、招行、建行等银行都已经宣布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000万张。 一个更为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到2007年的时候,除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A+H股上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都登陆了资本市场。 “上市”让中国的银行们步入了更加市场化的发展阶段,即便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也没能减缓这一步伐。如果说这场危机这让券商和公募基金陷入了低谷,但却意外地把中国银行业推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俗称“四万亿计划”。换言之,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成为击垮中国银行业的炸弹,反倒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盛世。 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也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的上升期。 2009~2015:上升 国内信用卡市场经历了第一次“大爆发”之后,“跑马圈地”的发展方式走向末路,各家银行开始更加关注细分市场和精细化运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巨头们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了用户习惯和市场环境。信用卡开启了新一段征程:转向移动化、平台化。 纵观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它们很早便开始应用数字化的审批、风控和运营体系,可以说是银行体系内最成熟的金融科技板块。 在新的浪潮中,信用卡行业再一次乘风破浪,完成了迭代升级。 精耕细作 中国信用卡的第一次“大爆发”在催生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伴生了不少风险。 当时,信用卡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后者又包括伪冒申请和伪卡使用等。在2008年以前,伪冒申请的问题占到了九成,主要就是虚假注册等。随着发卡量的暴增,伪冒风险更是急速攀升。 很快,2009年4月27日,央行、原银监会、公安部、工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简称,142号文),里面对信用卡的发卡流程和业务边界做了更明确的规范。 这也是影响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最深远的文件之一,因为它为信用卡业务画下了一套清晰的监管框架,此后不管行业如何变迁,都没有突破142号文里的核心规则。 比如,142号文里强调了,信用卡发卡“三亲原则”,包括亲见本人、亲见申请资料原件、亲见本人签名,不得全程自助发卡。而这实际上是为后来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类信用卡产品的出现留下了空间。 当然,更多的问题还出在管理上。 过去几年,信用卡的发卡量虽然上升迅猛,但持卡客群高度集中,这不仅对于发卡机构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风险也过于集中。另一方面,信用卡中心的盈利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循环信用的使用率较低,生息资产占比小。 所以,除了少数几家利润可观之外,大部分信用卡中心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并没有随着发卡规模的高速增长而提升。并且,由于授信额度远高于用户实际使用规模,过高的闲置信用额度导致银行不必要的资本储备和风险敞口。 到2009年时,全行业有1.86亿张卡,当年交易额约3.5万亿。几家国有大行和招商、广发等第一梯队的信用卡中心,发卡量早就迈过了千万量级,第二梯队的中信、光大、浦发等也在千万左右。 这个数据说明,信用卡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金融工具。但尴尬的是,信用卡中心却没能产生足够好的经济效益,甚至不良率出现了大幅的上升(部分原因是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 2009年3月,上海银监局向在沪商业银行和信用卡中心发出风险提示:截至2008年底,上海地区信用卡发卡存量达3250万张,已近人手两张;上海各持牌信用卡中心不良贷款率为2.42%,相比2007年1.66%的不良率,上升了45.8%。 更重要的是,2009年开始,几家国有大行觉醒,开始发力信用卡。借助网点和品牌基础,规模化优势迅速转到了它们手中。 从2009年到2011年,国有五大行累计发行信用卡达15497万张,比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531万张,几乎高了近一倍。相形之下,股份行“跑马圈地”所积累的优势被逐渐磨平。 在此背景下,不少嗅觉灵敏的股份行已经先行一步,开始调转船头,寻找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