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所改变的世界
当NFC和智能硬件结合,我们也可以想像,每个小米手环(以及此外所有的可穿戴设备)也都能用来刷公交地铁,在超市支付零钱,刷商场pose机的时候,安全性和体验都优于二维码的近场支付将会给微信带来怎样的威胁。微信在线下拓展合作商家时,一个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用户对二维码使用偏好。虽然NFC目前还没有普及,但在各个大厂的推动下,也不容小视。 微信本身所处的互联网圈子里,竞争更是激烈。“支付+会员”的战略其实早在去年的12月,就已经被阿里旗下的O2O平台“口碑”提出。只是人家叫“支付即会员”。这个战略的核心在于,借助合作伙伴以及支付宝在线下的支付、数据能力,帮助线下商家把线下顾客沉淀为自己的会员,继而进行后续的精准运营。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成立的新美大,今年9月前后,也开始用“支付即会员”的逻辑去向商家兜售新美大的POS机,开始布局。 从这个角度,这三家公司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除了外界的挑战,在腾讯公司内部,微信支付也面临着一些限制。上篇说过,微信起初做支付业务时,有直接移植腾讯原有的财付通,或完全做一个新产品两个选择。选择后者就不免与原有的财付通业务有所冲突。去年9月,腾讯一向低调的金融业务也做了架构调整,撤销了此前以财付通为主体构建的金融业务架构,并全部划入到腾讯CDG(企事业发展群)下新的“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下。这条线包括多个部门,包括:支付平台部、理财平台产品部、平台研发部、金融市场部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支付平台部,是不包括微信支付业务的。这意味着腾讯自行把自己的金融业务和微信支付割裂开来。 反观支付宝,并入蚂蚁金服后,加上芝麻信用、余额宝、蚂蚁花呗几个明星产品,在金融理财上的业务已经建起了壁垒。腾讯在组织架构上看,却并没有与蚂蚁金服对标的部门。所以尽管微信支付已经有了强大的社交关系,在金融理财方面也依然处在相对的劣势中。 五、突破 面对央行的重重限制,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只能被动接受,微信支付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微信支付首先用提现收费,换取了微信内部转账的免费,让用户的资金能更多得在自己的生态内流通。而在提现和汇款方面,只选择做用户的通道,同时避开政策风险较高的大额支付和低频场景,专注于中低频次的小额应用场景,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 面对NFC的竞争,微信也早早得跟合作伙伴推出了自己的POS机,在NFC硬件还未普及的状态下抢先在商户端上架自己的硬件,保持竞争上的优势。客户支付时扫码即可支付、领取会员卡或积分。而商家只需在收银台电脑和小票打印机之间安装适配微信的POS机,既不用修改商家原有的POS系统,也无需加装扫码枪,同时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数据,帮助商家更好的了解客户,也帮助微信推进“支付+会员”的战略。整个生态的价值,目前来看远比NFC的便捷更大。 面对支付宝和新美大等同行的竞争,在吸引流量,数据、营销的能力上,大家都各有千秋。 引流方面,从用户数来看,月活8.35亿的微信占据了最大的流量入口。支付宝能给口碑带来4.5亿的实名用户。美团点评的年度活跃约为2亿。但在实际的支付场景中,用户数和引流能力并非成正比,更不代表实际的交易转化和留存能力。 美团点评虽然套上了“支付即会员”的外壳,但业务的本质仍旧是团购模式,大部分流量仍来自于线下本身。而支付宝口碑自带消费和支付属性,用户也有着成熟的使用习惯,着实给微信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微信的选择是,从商家公众号已有的粉丝中,以数据为导向挖掘出有潜力的,活跃的,高价值的粉丝,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使其对商家更有粘性。即从上面用户价值中所说的入口、工具、平台三方面,推动商家去做一个转型。 数据层面,美团在竞争中则备显尴尬。团购曾是美团核心的营销方式,而由于美团在支付上的短板,数据上也没有足够多的积累。而且过去6年中,美团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线下,自建物流和销售团队,在运营成本上增添了太多的压力。反观支付宝的打法,利用多年积累的商家数据,生活服务方面,也在朝“淘宝”的智能推荐方向发展。背靠扎实的线下商家资源和数据模型,生态十分稳固。 微信也同样在做自己的生态布局,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分行业定制解决方案。但在游戏规则上,微信和支付宝看似相同,实则有巨大的差别:
营销层面,美团在补贴的基础上,最近又加了大量的广告投放。支付宝的策略更简单粗暴,不管微信用什么生态、场景、智慧生活概念推广,都以高额的补贴应对,来赢得高频零售行业(餐厅、超市等)的青睐。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