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人物访谈 > 人物 > 正文

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发布时间:2018-02-19 00:11:12 所属栏目:人物 来源:程苓峰
导读:副标题#e# 来自:卢泓言,作者:程苓峰,标题:《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上面这张照片应该很少人见过,摄于 2006 年北京一家川菜馆。 在那之前,这几个二十四岁上下的年轻人并不相互认识,因为同作为《生于 80 年代》的主角走到一起。这篇报道提出,伴

茅侃侃在《生于 80 年代》里的五个主角里,是最年轻的也是根基相对最薄弱的一个。其他人有了不错的产品、业务、用户、甚至是利润,茅侃侃的设想还没有完全落地。我们当时把茅侃侃放到最后一位,给他的定义是“混世魔娃”,不算是一个太积极的评价。这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茅侃侃足够的冲破常规,却也不够成熟,还是大男生,所以对他留有余地。但问题是,既然不够成熟,留有余地,为什么不把他拿掉?说轻一点,这是考虑不周,心存侥幸。说重一点,这是为了一个概念有足够的标本,绑他上了战车。

这个文章在杂志内部走完流程,并没有人提出有力的质疑,可能有一点我们从一开始就有默契:单凭一两个人,只是相对优秀的创业者,没资格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后来也不可能被央视连番看中,只有靠“ 80 后”的时代力量,于是需要一群人。

实在说, 12 年前的我绝对没有今天做事的瞻前顾后,无意为之,还觉得自己是对他的善意帮助。我也没有预料到后来的风暴眼。一个根基未稳的大男生在这场风暴里会经受多少考验?当年我完全没有概念。我的领导,以及央视的人,所有追捧这几个 80 后的媒体人,他们也没有顾及到。我塑造的产品里的一点瑕疵,最后被整个体系无限的放大。茅侃侃被贴上了“ 80 后”的标签,就没有人再去认真审视他的实力,无节制的给他虚幻的荣誉。一个更冷的事实是,似乎茅侃侃身边也没有长辈朋友看透以及改变这一点。

刚做记者时,老板给我们传授经验,贴标签是一个能事半功倍的技巧。你说一个人虚伪,你也可以说他是岳不群,后者的感染力和传播是前者的十倍。虚伪只是一个形容词,岳不群是一个标签。很多年后,我给年轻记者上课,也说,高手就是善于给人贴标签,让他怎么也撕不下来,永远贴在脸上。今天我想说的是,贴标签可能是媒体最恶劣的手法之一。贴标签也是常人最容易犯下的思维错误。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独立和独特的。贴标签本质是偷懒,心力和脑力不足,不愿去看见实相。

为赋新词强说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媒体人的病,也是媒体人的命。做一天的媒体,就要跟这种病态和宿命做一天的搏斗。这是媒体人真正的功课。

茅侃侃本不应该,或者本来可能不出现在 12 年前《生于 80 年代》的主角里。那也许将很大的改变他之后的经历甚至是命运。他可能可以更加平心静气的从容的成长一段更长的时间。

媒体是照明灯,也是杀人器。最诡谲之处在于,恰恰是当媒体表面上为人照明的时候,本质上,暗地里,却是杀人于无形。

微博和微信带来自媒体泛滥的今天,“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杀人器从未像今天这样猖獗。媒体作用于人脑和人心,影响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对于常人而言,既是老师,也是医生。古话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作为媒体人,需要同时具备慈悲和智慧。没智慧,无知,没慈悲,无耻,都是杀人于无形。而今无知的媒体人,何其多。而今有知而无耻的媒体人,常在各种讲坛上教人如何驾驭人心的方法。道貌岸然,血迹斑斑。

有一个茅侃侃,已经去了。还有很多的茅侃侃,他们还活着。他们会好吗?

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