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人物访谈 > 人物 > 正文

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发布时间:2018-02-19 00:11:12 所属栏目:人物 来源:程苓峰
导读:副标题#e# 来自:卢泓言,作者:程苓峰,标题:《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上面这张照片应该很少人见过,摄于 2006 年北京一家川菜馆。 在那之前,这几个二十四岁上下的年轻人并不相互认识,因为同作为《生于 80 年代》的主角走到一起。这篇报道提出,伴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来自:卢泓言,作者:程苓峰,标题:《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

上面这张照片应该很少人见过,摄于 2006 年北京一家川菜馆。

在那之前,这几个二十四岁上下的年轻人并不相互认识,因为同作为《生于 80 年代》的主角走到一起。这篇报道提出,伴随计算机和互联网长大的“ 80 后”善于打破常规,他们可能将要接管世界。这个概念迅速被引爆。他们当时决定接受央视的邀请去做节目。在连续四档央视栏目报道之后, 80 后创业和这几个人成了全社会的热点,前后几百家媒体要求采访,他们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创业者变成被社会追捧的偶像,密集的曝光和布道,各种机会和压力,以及藏在这些东西背后的陷阱。他们被甩进了风暴眼。

我是那个写文章、造概念、组饭局、帮央视代话的记者。 12 年前满心的豪迈,自认为帮这几个打破常规的年轻人助推进了快车道,点亮了一代人。但随后有两个人发生不祥的变故,我开始有所反思,当初的豪迈,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罢了。直到整 12 年后的今天茅侃侃自杀离世,才彻底从梦中惊醒。把时间拉的足够长,很多功业会显得荒唐,很多骄傲会变成惶恐。

原本以为少有人还会记得当年那个记者。却未料到,很多人把茅侃侃的消息发给我,其中一个是《谁杀死了茅侃侃》。有个从未谋面的读者竟然一点不客气的留言说:“或许你就是那个给侃侃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罪过之人”……

因缘果报,半点不虚。事情过去了再久,当初见证的人一定未曾忘记。有些事,如果我不说,恐怕没有人会说出来。那我就说出来。对过去的茅侃侃,对正在路上的茅侃侃们,是个交代。

假设没有《生于 80 年代》这篇文章和央视的跟进,茅侃侃很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一连串的因缘和经历,很可能不会有他应付不来的巨大期望和压力,多年的失眠和抑郁,也可能不会遇到万家文化最后这一劫。有的人本可以在小河里平常度日,是外力把他们推进了波浪滔天的海洋。

我干的事是从 0 到1,造概念,攒人头,贴标签,央视干的事是从 1 到100,彻底引爆流行。茅侃侃自己是内因,媒体是外缘,缺一不可。当年一起做报道的老同事刚才跟我说,我们只是做份内事,然后听天命,后面的事预测不了,也控制不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反思当年起心动念的蛛丝马迹,真的不完全是。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周鸿祎。周鸿祎是戴志康的投资人,写《生于 80 年代》时我去采访他,他直截了当的说:“你不要捧杀他们”。他的意思大概是,这几个 20 出头年轻人根基未稳,还不是足够强,需要坐冷板凳苦练内功的时候,却被媒体贴上标签扮成偶像接受膜拜,他们的心理和实力承受不了那个光环和压力,捧之即是杀之。

实在说,那时我毕业干记者两年多,没什么社会经历,没创过业,也没有体会过身处聚光灯下的感受,真的理解不了周鸿祎的用心。这句话成了耳旁风,没放心上。直到后来没多久,《生于 80 年代》里的其中一位惹上了官司,一位被迫从公司出走,戴志康和李想也遇到很大的困难,我才开始有所领悟。

如果周鸿祎当时没提醒,那后面发生的事我会轻松很多。但周鸿祎确实提醒了,每每想到这句话,我必定隐隐作痛。年轻人,愣头青,下手不知轻重,拔苗助长,只顾眼前事,我的处境大概如此。 2009 年我写了《迟到的 80 后》, 2014 年写了《且慢捧杀 90 后》,强调无论是哪一代人,都摆脱不了时间重力,逃避不了漫长、艰难、沉闷无趣的 一级一级的人生 积累, 不可能凭一样绝命武器一步登天, 算是对《生于 80 年代》所犯过失的全面纠正,也算是补偿内疚。那是后话。

前天我问茅侃侃的一个好朋友,茅侃侃如何会自杀?他是这么回我的:

“侃侃多次创业的背后都是有大老板或大股东,这种结构注定了会有些责权利不清的问题。他做CEO要对下负全责,但实际架构里他又不是大老板,常常弄成夹心饼干的状态。

侃侃又是个情种,好不容易认认真真想做一次事,关乎到员工的情怎么面对,关乎到别人怎么看,关乎到欠的工资怎么发,放不下就容易被拖垮。放不下的名利和情面,最后用这种方式放下了,真是很悲壮。其实名利和情面这些东西的拿起放下,真是每个人累生累世的修行。

媒体给了他名,他拿起之时,就要学会能放下,从而才能再拿起。但他竟然用自杀这种方式去学习,用生命去学肯定能学会,就是太悲壮。他失败几次,他说自己不适合创业,却还是要干创业这件苦事,因为他没有寻常的路可以走,他过不了循规蹈矩的日子。这是他的性,也是他要修炼的功课。

各种各样的问题源自各种各样的自身局限。终归,人要抱着修行的心态来过活。 还是 《大学》说的靠谱,人以修身为本,才有可能齐家治国。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从这上面学会教训。这是侃侃用生命告诉我们的东西。”

没有内邪,引不来外邪。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是经历风暴眼,李想的创业经过波折最终上了市,戴志康的公司卖给了腾讯,也有投资的公司上市,高燃在低谷之后也逐渐安身立命 ,他们都还有广阔的生命 。只有茅侃侃自己才能对所有遭遇负责。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作为媒体因此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绝对不行。

《生于 80 年代》这个题目,出生于一次偶然的采访。 2006 年一个老领导介绍我去跟一个创业者聊天,第一次见到了 25 岁的戴志康,我眼前一亮。他有着跟年纪完全不相称的老练和深刻。之前我觉得 80 后都是小孩子,但戴志康显然比我见过的大部分 70 后 60 后创业者更强。于是我对 80 后这一代人有了好奇,想找找有没有跟戴志康一样强的人。然后见到了李想,我确信这又是一个很扎实的极有后劲的 80 后。于是,戴志康和李想两个人,让我有了冲动要做一个“ 80 后”的标签。

接下来做的事,是去找更多的戴志康和李想,把“ 80 后”这个标签做实。但这是非常微妙而危险的一步,一步之遥,天渊之别。之前,我是为戴志康和李想而振奋,我想把他们推出来,让社会看到一股新力量,这是利他的动机。但在此以后,我是为自己这个“ 80 后”的提法而振奋,我想把这个标签打响,这是我的发现,这已经是一个利己的动机。动机一变,做看似同样的事也有了不同的内涵。

但实在说, 12 年前的我,根本体会不到这心念的细微变化,根本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步入险境。是很多年后,接触到佛法里“我执”的概念,才能把当年的心念的变化及其本质梳理清楚。当时,“ 80 后”的标签成了“我执”的工具,为了完成这一个内心的执念,我会有意无意的装扮哪怕是不恰当的人和事。接下来,我找到了更多的 80 后创业者,其中一个是茅侃侃。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