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在ISSCC 2020上分享Zen 2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 成本大控制
这张幻灯片介绍的是不同市场中的处理器采用的不同封装策略,可以看到,CCD都是一样的,而IO Die是有很大区别的:在Ryzen系列桌面处理器上面使用的是桌面级的IO Die,其面积为125mm2,而在EPYC 2和Ryzen Threadripper上面,用的是服务器级的IO Die,其面积高达416mm2。 后面还在继续夸台积电的7nm制程,它帮助减小了单个CCD的面积。这里AMD也给出了他们为什么采用MCM的理由,由于在服务器和桌面端,很多任务都是IO密集型的,而对于这部分单元来说,更好的工艺并不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反而会增加很多成本。于是AMD选择将整个处理器(实际上是SoC)分区,将CPU内核与IO、内存部分解耦,后面模块采用老一代的工艺进行制造。 另外,为什么说Zen 2处理器实际上是个SoC呢,因为上面还集成了一些其他的微处理器,或是用于电源管理,或是用于温度监视。 AMD随后具体介绍了他们采用的MCM封装方案的一些细节,包括芯片间互联的电路布局和基底针脚电路布局。 最终这套Chiplet多芯片方案帮助他们在服务器产品上面节约了非常多的成本,官方给出的数字是,48核产品大致节约了100%的成本,而16核的产品也约莫节约了40%的成本。 同样,在桌面端,Chiplet也是有着相当大的成本优势,常见的八核产品大致能够节省约20~30%,而16核产品更是能够省出100%的成本,甚至这块IO Die还可以用来做成X570芯片组。 不管怎么看,Zen 2都是相当成功的一代处理器架构,微观方面,内核IPC相对上代有15%的提升,已经接近对手沿用多年的架构的水平,在台积电7nm工艺的助力下,它还实现了能耗比方面的大幅进步。宏观方面,采用Chiplet多芯片的封装方式让AMD有效控制住了产品的成本,另外带来的一点好处是产品线具有相当的可扩展性,往基板上面加核心,不行就换大基板,换大号IO Die,最终我们看到了AMD迅速铺开Zen 2产品线,下至六核,上至64核,给客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而且新的面向移动端的处理器也已经蓄势待发,我们马上就能见到了。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