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产品认知的U型曲线:带你学会产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1-15 18:24:34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互联网
导读:副标题#e# 对产品经理来说,做产品分析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了,不过你有思考过产品分析到底是在分析什么吗?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01 这要先从一道问题聊起: 到底怎么做产品分析或者竞品分析? 也就是说,在分析一款产品时

分析一款产品时大体可以分为战略层、业务层、实现层。

  • 战略层思考的是生态系统、品牌,以及决定要做什么业务。
  • 业务层则思考的是怎么去做这个业务、业务的发展方向,以及产品的形态。
  • 实现层就是实际的落地了,更偏向于执行层,包括产品的具体功能、交互设计等。

不同的位置,或者说不同的职位、职级,决定了需要思考的层级:

  • 战略层是由一个公司的高层组成的,也就是各种O——CEO、COO、CTO等;
  • 业务层则是由部门老大们负责,比如产品总监和几个产品专家骨干;
  • 实现层就是普通产品经理们的工作了。

并不是说下一层不能思考上一层的东西,比如普通的一线产品经理就不能思考业务层和战略层的内容,主要问题是——即使思考了,觉得自己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也无法去改变,没有资源可以去推动。

更关键是,这个想法也常常不是对的,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自己所处的位置导致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能到达上一层的高度和全面性,那么得到的结论也常常是有偏差的。

这就是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不同的思考层级,因为不同的位置拥有不同的资源,不仅是可执行的资源,也包括信息资源。

那么在分析一款产品时,不同位置的人也会更关注不同层级的东西。

也就是说,自己若是一个一线的产品经理,那么在做产品调研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核心应该关注实现层的内容,更多从功能、交互去分析;
  • 业务层是其次,但也要充分理解,因为实现层直接承接了业务层,是业务层的具象化;
  • 而对于战略层,就只需要清楚方向即可。

尤其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产品新人,就应该去做功能点调研,比如签到功能、发帖功能、排行榜功能等等,真正等到把实现层的东西都熟悉后,再去考虑业务层和战略层,自己的产品动作才不会跑偏。

业务层的产品经理,更多是关注产品架构和业务架构,向下需要把控实现层,保证其不偏离整体框架和业务方向,向上则需要将一线业务情况反馈至战略层,可对战略产生修正作用。

对于一个有3到5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来说,就是要重点考虑怎么深入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产品规划能力,因此做产品调研时,要更关注业务流程、供给侧。

但到了战略层就不一样了,很难说是“产品经理”了,而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

就比如张小龙,虽然他一直说自己是产品经理,但他真实的title是腾讯副总裁、微信事业群的一把手,这意味着他所拥有的资源和得到的信息已经不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所能获得的了,他所做的工作也不在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范围内,只不过他还会用产品思维去思考问题。

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每当微信这款产品有什么变动时,很多媒体或者产品经理都会进行解读,觉得是张小龙自己想法的体现。

要知道张小龙所处的位置,基本不会再亲自操刀实现层的东西了,只是一层层地向下传导,然后由一线产品经理去贯彻他的意志和价值观。

我们在看一款产品时,是从外向内、从下往上的,一层层向上推测其意图,但是真正做产品时,是从内到外、从上往下的,这时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偏差。

因此很多时候是过度解读或错误分析。

而分析者还常常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分析得很深刻,沉浸在自己的逻辑自洽中而无法自拔。

典型的就是微信,很多人各种分析和解读微信应该做什么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这就像张小龙在一次公开课上说的:全国每天都有5亿人在吐槽微信,还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

实际情况是,99%的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对微信的解读和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偏差。

绝大多数人对微信的理解仅限于实现层,也就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微信形态,但是再向上,到了业务层和战略层,他们的解读就和微信的高管们和产品骨干们所考虑的完全不同了,无非是自己的一套自洽的逻辑而已。

04

再回到怎么分析一款产品这个问题上,刚说的三个层级其实和用户体验五要素非常类似,可以说是用户体验五要素的简化版。

其实,用户体验五要素这套方法论没有问题,但是只是缺少了后半段,也就是该怎么在实际工作中去使用的问题。

大多数人只是盲目套用,导致产品调研的结果空洞无物,没有重点。

此时,自己应该再结合位置和资源,决定自己应该重点从哪一层级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能够对多个层级都进行非常深入的拆解,关键是即使去分析了,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即使是张小龙,也是从战略层思考问题,而业务层和实现层的事情,交给相应层级的产品经理去做就行了。

这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跨层级做事,不只会导致管理混乱,也会导致自己没有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聚焦,反而做不好自己层级上应该做的事。

对于怎么分析产品这个问题,其实产品经理对产品的认知非常符合U型曲线。

产品认知的U型曲线:带你学会产品分析

在开始时,新人没有感受到什么资源限制,觉得自己啥都能做,自己学了一堆产品方法论,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番。所以产品新人输出的产品调研,常常是包含了用户体验要素的五层,对市场和公司战略夸夸而谈,对产品本身的理解流于表面,此时就是在U型曲线的左侧高点。

到了后来,随着自己开始做一些项目,接触到实际业务问题,就逐渐发现了产品经理的局限,也就是自己资源的局限,输出的产品调研也就越来越聚焦,更多会考虑单点的问题,此时产品认知所处的位置是U型曲线左侧逐渐向下,一直到了某个最低点。

再到后来,随着自己产品经验的增加和手中资源的增多,自己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了,认知层次就又得到了提高,在做产品调研时,会加入更多对业务和行业的理解,也就是U型曲线右侧逐渐向上,一直到最高点,也就是到了业务层和战略层的位置。

05

有了产品认知的U型曲线这个模型,对应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资源,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了,也知道怎么去分析一款产品了。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