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共享单车是一个笑话?80后和90后有不同看法
产能过剩、进入市场的低门槛以及竞争者之间的道德底线低下、这些企业根本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将让公共单车行业早早地陷入无序而无奈的泥潭。 公共单车早早陷入无序而无奈的泥潭 按照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如果未来出现这么一个结果,一点也不奇怪,总归不会让大家省心的。 很多人忙着给单车算账,多少使用率、多少布点、多少辆车才能不亏。都无妨的,这些事情都交给市场去算吧,它会给我们一个答案。若转换一下视角,从一个用户亦或是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去看这个问题,先不去关心最后哪一家会胜出,背后哪一个资本赚得最多,而以效果论,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是否会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好? 我就告诉你吧,是的,一定是,就是这么肯定! 最大的赢家,你想不到 颇有趣的一点是,这场浪潮的最大获益者,可能还不是以上的任何一方,而是自行车的制造商们。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因为共享单车,中国的各城市多出了数千万辆的自行车。现在这一刻,除了融到资的平台、需求得到满足的用户外,一定还有人在,捧着大把大把的订单,把满脸的皱纹都笑得掉到地上了。 这场浪潮的最大受益者是自行车制造商们 某种程度上,这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化条件下,以未曾预料的失控方式改造中国传统产业的范例。 自行车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历来存在一种奇怪的消费者误导。在一个使用情境以城市为主的市场上,山地车和公路车多而城市车极少,呈现的结果是“在北京、杭州这些城市里,人们花更多的钱,却骑着不舒服的车。” 就比如小巴那天体验时感受到的,“这个车有点小,男生骑一定会觉得不舒服”。中国的自行车,还太缺少针对本土使用体验的设计,甚至于在此之前,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也甚为稀少。 中国的自行车制造商们,真的恭喜你们了! 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们的了,反正最终总会有人握住的。当然,按照互联网产业的尿性,说不定那个人现在还没有出现在大家视野中,某一天却突然出来吓你一跳。 你就等着吧。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