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共享单车是一个笑话?80后和90后有不同看法
有用性 > 易用性 = 社群影响 > 便利条件 过去三四年时间,滴滴、优步等网约车平台已经培养起使用习惯,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共享单车作为一个行业,或有数不尽的厮杀、最终一将功成,万骨尽枯。但其行业整体,一经释放,必然向此前的网约车一般,“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 80 和 90 后眼里,单车改革比网约车更有优势 小巴以资深使用者的角度看,决定两者在各自领域最终成效的,取决于其对短板“便利条件”的解决程度。在这一点,单车在解决 1 公里需求的可能性,可能更甚于滴滴。小巴把这观点向很多80、 90 后的同学、同事解释,认可的多,反对的少。 它的优势有三: 其一,网约车珠玉在前,共享单车的模式更容易受认可。 目前资本市场对其的疯抢程度,从一面看是“投资人都疯了吧”,反过来则是“一个已经验证过的模式,不去投资,才是疯了吧”。 其二,单车的规模化供给基本不涉及到人,服务提供的边际成本极低。 相比于网约车,共享单车就其本质上而言,更像是一种互联网化的产品——铺好基础设施后,边际使用成本和费用都极低。 如果同样在早高峰载 10 万人,单车需要提供的 10 万辆自行车的固定成本、 10 万个app的安装量,剩下的是收取 10 万次使用费。而网约车要收取 10 万次运费,除了需要满足 10 万辆车的供给之外,还需要提供 10 万名司机的早高峰时间。用户单次使用的定价,不在于车,而在于司机的时间。 单车最大的优势其实不是自行车便宜,而是不需要用人,避开了中国未来数年最大的成本提升。 其三,也因为单车不用提供人力,故而比网约车更符合“增量改革”的原则。 公共单车,正如吴老师昨日所言“启兆于欧洲,我的家乡杭州是最早引入这个模式的城市,其运营本质是一项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务。”但单车相较于出租车,其存量级别,相距甚远。 公共单车运营本质是一项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务 事实上,小巴走遍全国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的出租车,挥手即有,其行业涉及每个城市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就业。而公共自行车,多是固定在一处,看到的则要相对少许多。 杭州已是全国翘楚,但试用体验,也殊为不便。比如押金,不过区区 200 块钱,但包括小巴在内,多位同龄朋友,多年来对一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 200 块钱的押金可以退回公交卡,是否存在途径取现”。虽不过一小节,但就因此,我们至今也几乎没用过公共自行车。 就变革而言,存量难而增量易,推行之阻力上,单车可能只会低于网约车。 诚然,吴老师昨日从一个行业观察者视角出发,得到的结论是: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