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质疑的“故事大王”乐视,如何做成了互联网电视?
安卓机顶盒是个练兵。经过半年筹备,7月24日,梁军终于推出了首款基于安卓的智能机顶盒T1,比11月推出的小米盒子早四个月。到12月小米盒子正式开售,乐视又推出了新一代产品乐视盒子C1,与售价399元的小米盒子同价,正面与其对决。 这至少证明了乐视的硬件团队不比小米差。不仅如此,这次抢跑还让梁军认识到了一个道理:风口到来,谁第一个做,可能就意味着生;迟到,可能就是永远的迟到。 然而,当真正开始涉足电视时,梁军又发现,机顶盒团队去做电视,太勉强。更大的苦难是,梁军已经招不到电视行业靠谱的人才了。 一方面是没有人相信乐视做电视会成,另一方面,电视行业的很多人并没有梁军想要的“拼劲”,安逸惯了不会来;当然,在那个环境下,从电视行业找懂安卓的人,就更是妄想。 梁军不得不去手机行当里去找。“做底层的BSP的VP是8月份到岗,做UI的VP是11月份到岗,这些都是从手机行业挖的,挖过来培养他们做电视;但按照当时的时间表,第二年5月就要推产品,这个压力太大”。 梁军很着急,着急到近乎疯狂,每天和这伙人疯狂加班,盘算着是不是又能接近一点自己定下的目标。 但事实证明,勤并不是总能补拙。 “一开始我们说既然要对标苹果,就要做成像苹果一样的铝合金框、亚克力面板,弄得很漂亮”,梁军说,但到2013年1月,乐视与富士康才发现,其实在电视行业根本做不了这事儿。 熬了很多夜晚,梁军的思维也开始有些“疯癫”。梁军想,手机可以,那就用手机的CNC(数控机床)方法来-----用钻头在一个大的封闭室里自动化切割,每台机器像雕刻一样雕出一个框。 但根本没有这么大的CNC机台。梁军想,要不试试激光。 任务又落回了富士康头上。随后,富士康为这台巨型激光设备全球招标;尴尬的是,只有一家企业应标,并且不承诺,只是先试试。还算幸运,这一次押宝没有失败:梁军与合作伙伴研发出一个跟大屋子一样大的激光设备,第一台X60就这么切了出来。 在意识到团队短板之后,梁军又重新去找了一些来自电视行业的人,负责画质、电源板等。在他看来,虽然直到如今来自电视行业的研发人员仍不到研发团队的20%,但在显示等结构部门,大部分人还是出身电视。 这是电视行业积累了几十年技术的体现,乐视不可能将所有都颠覆。 抢跑小米:性价比杀手锏 2013年5月7日,乐视第一代电视X60正式发布。 虽然乐视的PPT上充满着无数“生态”字眼,但消费者却完全不在意。真正刺激消费者的是X60前所未有的性价比:60吋大屏幕+四核处理器,售价6999元+490元(490元是视频会员服务费)。 彼时,同尺寸产品基本都在万元以上;至于同配置,连对比的对象几乎都没有。 市场立刻给了积极反应。根据乐视官方公布的数据,首次开卖的一万台X60在不足一小时后即被抢购一空。最终,X60在其生命周期内卖了30多万台,这在60吋大尺寸上相当出色-------一个可以用来佐证的例子是,作为合作方,富士康给这款产品定下的预期仅有5万台。 “开售前,富士康做了个仪式,他们在小黑板上写着卖够10万台富士康降多少钱,再卖10万台降多少钱,之后郭台铭跟我们挨个签字”,梁军说,事实上,后面的阶梯富士康本来就没打算启用。 自那时起,性价比就成了乐视电视至今无法抹去的重要标签。10月10日,乐视又发布了50寸电视S50。50吋更加主流,2499+490的价格也更加低廉,配合上乐视轻车熟路的互联网公司式营销,S50成了第一代电视里最大的爆款。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系列火爆的背后,却依旧是个乐视式的赌局。 事实上,虽然X60发布于5月7日,但直到7月3日,乐视电视才真正开售。梁军告诉腾讯科技,从发布到上市两个月当时宣称是搞营销,实际上是研发真没干完。 贾跃亭等不了了。从2012年9月到2013年5月,乐视被质疑的太多,贾跃亭向外界证明没吹牛的唯一方法,就是如期推出电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5月7日推出电视后,乐视迎来两个涨停板;与此同时,舆论正在回暖,媒体虽说不捧,但已经出现了很多中性的声音。 赌局的另一面,是用户不断反馈的bug。“在智能电视领域,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各种小问题实在太多,诸如机顶盒不兼容、Xbox接上去以后响应慢、各种显示问题等等”,梁军说,直到当年9月底,在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开用户反馈会的情况下,原本“没擦干净的屁股才勉强擦好”。 同样是9月,小米电视也终于面世。此时,乐视早已抢跑许久;如智能机顶盒一样,看似不长的几个月,对于互联网公司,关乎存亡。 不过,依仗着做手机时积累的品牌效应和供应链优势,小米电视一上来还是打出了一些声势。恰逢此时,乐视自己掉了个链子,硬件上的“软肋”被人揭了出来, 当人们拆开乐视电视的后盖,蜘蛛网一样的布线让人大跌眼镜。多个竞争对手趁机发难,糟糕的做工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乐视电视一度陷入被动。 于是,11月开始,乐视不得不着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着用黑胶布绑的漂亮些,线还是那些线;没办法,架构已经是这样了,错了就是错了,补救也尽力了,这是惨痛的教训”,梁军说。 这时,很多人开始猜测,势头汹涌的小米电视是否会将乐视取而代之。 传统厂商入局,联姻互联网公司 但“运气”,并没有背离刚从PPT中走出来的乐视电视。 2013年,正是视频版权时代的隐性转折。经过数年的发展,盗版模式逐渐消失,买版权成了新的关键词。一夜之间,乐视囤积的正版版权成了一笔重要财富。 反映到电视屏幕,乐视电视上大量高清正版资源,与没有自有版权、用户只能自己通过盗版等方式解决的小米形成了鲜明对比。 被性价比吸引过来的用户也开始逐渐发现这一点。不仅如此,相对于传统电视厂商,乐视电视在高清资源上的优势同样明显,而互联网公司在操作系统上的体验优势再次帮助乐视拉来不少粉丝。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市场立刻开始跟进。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乐视之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厂商开始注意到智能电视的风口,互联网厂商也发现这块生意有利可图-----硬件产业和内容产业第一次真正平起平坐,开始筹划联姻。 2014年开始,TCL、长虹等传统电视厂开始宣布与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合作,推出智能电视。 不过,视频网站在这些电视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系统级权限,大多还只是一个定制APP。整个电视操作系统的生杀大权还是在那批传统电视行业的人手中。 而对于传统电视厂商而言,无论是和视频网站的独家合作,还是视频聚合模式,都存在整合难题,会员体系如何打通?用户究竟是谁的?谁来保证用户体验的完整性? 乐视视频和乐视电视都在乐视旗下,这自然不是问题。但对于图谋互联网转型的电视厂商和互联网公司,各自基因不同、目的不同、利益不一致,所谓的共同开发,只是权宜之计。 2014这一年,乐视电视成功将销量突破了150万台,虽然相比海信、TCL、创维的千万级差距巨大,但乐视的势头已经让后者开始焦虑。而缺乏内容的小米电视,仅仅拿下30万台销量,一度陷入沉寂。 多方混战:对手为何没找到乐视的命门? 到2015年,在乐视电视带动下,互联网电视市场潜能显现,看到机会和价值的资本也随之大量涌入。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