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的“传统思维”
这在过去非常有效。因为在被动选择的时代,一切都相对固定。人们就像一堆水稻一样,静止在那里等待你去裁剪、管理、控制。 但是在主动选择时代,人们却像跑动的个体,你无法把他们圈养在一个篮子里,必须通过吸引、激励等方式让他们主动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去是通过资源权力来控制人的行为,那么现在则应该是通过吸引和激励来控制人的内心。 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临着这种变化,这让仍然笃信“控制论”,依赖“胡萝卜加大棒”的人非常不舒服。 例如下面的例子: 运营公众号,传统思维下利用资源和权力(胡萝卜加大棒),设置关注抽奖、送电影票等来获得粉丝。但这只获得了关注的行为,并没有获得粉丝的内心——他们仍然不喜欢看这个公众号。 同样是负面公关,很多企业想利用资源和权力来否认、控制,结果反而失去了更多用户。比如三星Galaxy Note 7的炸机门事件。 而另一些公司则通过一些心理技巧赢得大众的理解,反而收获了控制。比如网易之前出现了版权问题,发出的认错信反而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图:网易公关回复,详细内容篇幅所限先不放上去啦) 同样是在饮料市场想打败可口可乐,当年的娃哈哈直接模仿可口可乐做了“非常可乐”,然后依靠自己的渠道优势控制消费者(乡镇渠道买不到可口可乐),而不是让他们真正爱上非常可乐,把非常可乐当做默认第一选择。 结果后来可口可乐进行渠道下沉(也进入了乡镇等渠道),消费者有了主动选择权,非常可乐立马就不行了。 而当年的王老吉则是通过定位“怕上火”攻击可乐这种碳酸饮料,让消费者更想选择凉茶(影响人的主动选择),反而最终击败可口可乐——有一年王老吉(搞不清楚加多宝还是王老吉了),罐装销量超过可口可乐。 总之,过去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资源和权力去限制别人的选择,改变别人的行为,从而获胜;而在主动选择时代,则更应该影响别人的内心。 不光在商业,甚至很多生活上的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思维的影子。
总之,这是我见的传统思维的几乎最重要特点:总是想通过限制别人(不论是消费者、员工还是孩子)的自由和选择来控制别人,而不是放弃控制,利用心理学、营销学等各种技巧让他们本身开始喜欢这件事。 (PS.这一定能做到,反正李叫兽分享过很多类似方法了。) 2、行动规划的方式:决心 vs 策略正是因为在前面说的传统“控制思维”的影响下,很多人希望通过控制来达成目标,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做规划的时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拿目标和决心来替代策略。 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一直有这个观点:好像如果我们为了目标付出更多的决心,就能实现目标。 (就像前面说的眼前一个小狗,很多人觉得好像自己主动去追这个小狗,就能拉近和小狗的距离) 比如格力要做手机的时候,提出一亿销量这样的“战略目标”,并且下达了很大的决心,但是并没有提出在同质化竞争、规模效应明显的手机市场,一个后来者到底怎么样才能颠覆前面的人。 比如昨天我发公众号预告问大家眼中的“传统思维”案例时,有个读者这样说:
这也是典型的“拿目标和决心来替代策略”做法——我想让消费者接受更多的卖点和信息,所以就放更多的内容进去,但实际上这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反而会降低最终目标的达成,因为消费者最终一个信息都没接收到。 我们都渴望目标的达成,但是现实情况是,从自己目标出发做的事情,往往反而会降低目标的达成。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