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的“传统思维”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什么是我见到的传统思维?” 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会觉得我要把传统商业批判一番,以为我又是一个所谓“互联网思维”的鼓吹者,要讲什么免费模式、平台思维、社群营销和粉丝经济了。 当然不是。 这篇文章只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典型在过去很成功的方式,现在效果正在下降,甚至这种现象蔓延整个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 什么是这篇文章着重要分析的“传统思维”呢?看下面这三个故事:
上面三个故事的主人公角色分别是营销负责人、人资负责人、丈夫,角色很不一样,但你是不是感觉特别像同一个人,而且觉得这个人做法特别“传统思维”? 同样,上面3个故事的情节也是一样:都是作出努力去追求某个目标(比如提高产品销量、提升员工绩效),但这些努力反而让想达成的目标越来越远(比如为了追求销量而付出的努力,反而降低了销量)。 这就像你走在街上,有只可爱的小狗距离你3米远,你想更加靠近它然后去追。结果它就跑到10米远了,然后越追跑的越远。 而这就是我这次要分析的“传统思维”:通过对目标的控制,来达到目标。 如果你再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上述这些“控制”的方法在过去其实非常有效,很多人依靠这些方法成功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在营销上,强迫关注、渠道为王等曾经如此成功。 比如在管理上,严格管理、详细控制曾经提高了一个又一个工厂的员工效率。 但这些“控制”方法,现在就好像没有那么有效了,反而是下面这3个新故事,看起来更加像这个时代的:
上面3个故事的主人公角色也不一样,但你同样会感觉像同一个人:都是通过某种间接手段(比如有趣内容、对员工的信任激励等)而达成了目标(比如增加销量)。 你会感觉这3个故事更加像现代思维,更加像很多有创造力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做出的事情,也更加像能够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的方式。 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可爱的小狗,你并没有去追小狗,而是做了一些间接行为让小狗来追你。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为什么这些年不论是营销、管理还是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出现后面的情况,而“严格控制”、“大干快上”要做的事情,反而变得不那么成功?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我认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随着信息丰富、商品过剩、沟通增多等带来的选择丰富——在过去信息、商品稀缺的时代,我们更多是“被动选择”(比如渠道上有什么买什么、选老公时同村有谁就嫁给谁);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我们更多是“主动选择”(比如我们买什么取决于我们喜欢什么)。 总之,我们从“被动选择”时代,走到了“主动选择”时代。 在“被动选择”的时代,因为选择有限、人相对固定、行为更加简单、环境变化慢,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传统管理思想——详细而严谨的控制。
在这个时代,长期积累的资源而形成的控制力,几乎可以保证并延续任何一个成功——大公司对消费者的控制力,保证了他们可以轻易杀死大部分小公司。 这个时代,甚至诞生了各种管理方法来提高人们的控制能力——比如传统管理学(详细控制企业的每个流程并计算回报成本等),比如波特五力(通过控制上下游来提高议价权)等等。 但是后来到了“主动选择”的时代,严格的控制就变得没有那么有效了。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这种“传统思维”越来越失效的原因:你的消费者、员工、伴侣、供应商、投资人等,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所以通过控制来降低他们的可选项,从而让你获益的方式,越来越容易失效了。 那在所有人“主动选择”的时代,到底怎么做呢? 前段时间看一个电影《奇异博士》,里面的主人公在修禅时迟迟无法进入状态,越是尝试控制自己身体,越是身体不由所控(就像你演讲前,越想控制自己的紧张,反而越紧张),这个时候大师说了一句:
我当然不修禅,但我想这个逻辑特别适合用来解释这个“主动选择”的时代,你要收获控制的关键,一句话解释:你需要通过放弃控制,来收获控制。 比如发有趣内容的公众号,放弃对消费者的控制(不强塞广告),反而收获了对他们的控制(主动支持)。 相反,你越是基于自己的目标出发来做一件事(比如阿里当年基于自己的社交战略目标而不是市场需求来推“来往”),越是让这个目标离你而去。 说起来比较玄乎,那具体传统的“控制思维”到底应该如何改进?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