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推动智慧医疗的转型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14 15:32:45 所属栏目:交互 来源:互联网
导读: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运用,已经融入医疗健康领域,全面推动了医疗健康行业的信息化。当前医疗物联网的发展仍然面临信息孤岛、数据安全和人才匮乏等难题。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新基建将促进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医疗深度融合,助力智慧医疗走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运用,已经融入医疗健康领域,全面推动了医疗健康行业的信息化。当前医疗物联网的发展仍然面临信息孤岛、数据安全和人才匮乏等难题。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新基建将促进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医疗深度融合,助力智慧医疗走向线下,催生医疗行业新方向。据预测,我国医疗物联网市场增速将超过25%,这必将提升我国医疗行业供给能力,促进智慧医疗转型创新发展。 物联网技术提升医院信息化能力和患者就医体验度 物联网技术联通医院各类设备与机器,建立起医生、设备和患者之间的纽带,并且提供多样化的物联网医疗场景,实现了医疗器械远程和智能化运维,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慧化医疗和对物的智慧化管理,促进了智慧医疗的实现和推广。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智慧医疗是实现医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物联网技术已广泛融合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各个环节,覆盖从家庭、社区到医院,从疾病诊疗到健康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各个方面,引燃了智慧医疗创新的“新引擎”。 物联网技术推动了智慧医疗走进百姓生活。如果将单个医院比作细胞,那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的区域性医疗体就是器官,全国医疗联网就是人体。智慧医疗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医疗服务的线上化、远程化、便利化,推动了“信息跑路”替代“群众跑路”,通过服务创新提升了患者就诊体验,为患者寻诊、就诊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物联网医疗线上连接、远程服务等优势,也加强了医患间的理解和沟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中,物联网在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成效显著,“非接触式”就诊打破了患者求医只能到实体医院的唯一选择,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我国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极度缺乏诊断手段与治疗方法的罕见病领域,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让全国的罕见病专家进行网络化协同诊断与治疗。 基于全程全网的全国医疗一张网,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实现自动发现、自动预警,并透过大数据分析与仿真技术,精准定位疫情发生源头与现有波及范围,实现第一时间响应并进行精细化防控。而且,远程生命体征监测、流行病监测、慢病管理服务、随诊随访服务、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等场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医疗创新发展。新基建时代,5G网络赋予了物联网低延迟、高速率、多终端的交互能力,大数据中心的实时监控与调度基于物联网建设完成,人工智能是物联网应用层的支撑技术,因此,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下,物联网也将与这些新基建并驾齐驱,打造智慧医疗“一点触网、全网协同”新格局。 新基建助力智慧医疗迈向知识化集体学习和智能化群体提升 新基建加速了全程全网的医疗一张网建设,同时,这也意味着医疗行业将走进知识化集体学习与智能化群体提升阶段。一般来讲,医疗服务效果的提升在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在于疑难杂症的研究与破解,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全面驱动海量病例数据汇聚与数据质量提升,将会给医务工作者提供大量临床数据,实现了全行业医务工作者的线上交流。 物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病例数据的海量增长与汇聚,也推动了病例数据标准化程度和病例数据质量的提升。海量的数据孕育了人工智能的精准模型,可以大大提升医疗诊断水平,这就注定了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要走上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同时,可以预见,中国医疗产业将会出现以人工智能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大规模普及,也会带来医疗普惠化、扁平化,让欠发达地区在医疗的物联网平台上嫁接远程人工智能医疗诊断大脑,实现顶尖医疗技术为偏远地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物联网医疗产品、5G医疗产品、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的临床使用,需要一整套的检测检验手段,并通过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许可行政审批流程,这将进一步驱动医疗制度的创新变革。一是加速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5G+AI智慧医疗专网、体域网建设,促进远程诊疗和监护、5G基因检测、5G云护理、5G医疗器械消毒、AI在线诊疗、医疗物流机器人等场景落地实施。二是深化医疗评审制度“放管服”:优化许可事项审批条件,提高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基于大数据开展智能化监管,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落实“放管服”要求,实施“证照分离”等相应改革措施,更大程度上促进医疗产业创新开放发展。三是推动医疗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落地:规范医疗行业物联网技术结构和内容,完善医疗物联网系列标准顶层规划和体系设计,鼓励多种对象参与,加强医疗物联网重点和基础标准研制,建立标准工作信息库,发挥联盟、协会机制作用,推动标准宣贯和实施,开展标准应用示范。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