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资深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是什么?(二)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阿里巴巴资深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是什么?(一)】 @Heidixie(阿里巴巴资深交互设计师) :这是一次内部分享,新部门的同学们希望我聊聊我过去从事的交互设计,做个了面对入门者等级的PPT,和各位简单聊了聊。发到微博上,也敦促自己对交互设计从业经历做个简单总结。 1. 人机交互与人类信息处理机制理论 既然产品设计出来不是给设计师用的,而是给用户用的,他们如何理解、认知、使用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定义用户”,”了解用户”,”研究用户”是交互设计前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要了解三种不同的”模型”:实现模型,用户心理模型以及表现模型。在《交互设计精髓》书中(英文名:about face3.0about face3.0),作者Alan Cooper写道:设计者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表现模型和用户的心理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因此,设计师能否详细地了解目标用户所认为的”如何使用软件”非常关键。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去阐述以上的理论。电路板……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天要用到电路板很多次,早上插上豆浆机,开启微波炉,开启电饭煲,洗了头发插上吹风机,晚上按亮台灯……她只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插头接入电源,然後开启电器即可。若你采访她说:你了解这些电器的工作原理吗?你知道为何会有电吗? 除非她是个物理学家,要不然她有可能给出和我一样的答案:我以为我只要插入插头,插座里的开关就会被连接起来,电流就会从某个中心站源源不断输入到电线里,进而启动我的电器。没错,我想到就是输液一样的经验……电流正如输液管中的液体一样被输入到电器里。 但是实际上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有着无比复杂的电路原理……请原谅我根本无法去描述这个工作原理.它想起来或许如同下图中左侧的电路板……然而实际原理比这个还要复杂。我不了解这些,但是我的认知虽然错误,但是完全不妨碍我去用”电”。因为设计人员给了我一个简单的插头和插座,以及各种简单的开关。 很多产品设计也是如此,你不需要教育你的用户成为精通电路板以及输电站工作原理的专家才让他们能够用你的产品。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虽然是错误的,但是这预示着你应该如何去”表现”你的设计。 2. 了解用户—行为、态度、能力 但凡交互设计的书籍都会从了解用户开始。可是了解用户的什么呢? 首先了解的是人本身,人类的信息处理机制,心理学,以及消费者心理学、行为学等等。 其次才是商业环境下的用户,再可以细分到某个行业的用户,比如电子商务购物者研究。和市场研究学对消费者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时,用户体验设计部的用户研究员更关心的是用户产生的行为研究(behavior),而不是观点(view). 以上四个领域都属于要了解用户的维度,用户体验设计部更加偏重于对于用户行为的研究,通过用户行为的观察、研究,挖掘出用户真正的内在需求。 在目前的UED组织架构中,虽然有用户研究员这一专门的职位,但是作为交互设计师,依然要尽可能亲自参与了解用户的工作中,下图所示的了解用户的不同层次的工作,若有兴趣,可以多多涉猎。 3. 可用性及交互设计十大原则 从上世纪的80年代起,Jakob nielsen(网站:http://www.useit.com/)就一直是可用性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提出,通常来讲,要使产品或者服务具有可用性,至少需要考虑以下5个维度: 可学习性: 系统应该很容易学习,这样用户就可以快速开展工作 效率性:一旦使用即可提高生产率 可记忆性:即使离开一个系统一段时间,之后重新使用这个系统,也不用一切从头学起。 容错和错误预防能力:最低的错误率,让用户很少出错,即使出错也很快能够恢复,必须保证不发生灾难性的事故。 主观满意度:使用起来令人愉悦。要举出这5个方面的反例,也不难,用过公司财务系统,Oracal的同学自然会清楚。为什么有些系统必须要培训了才能上手,并且一段时间不用,就会忘记掉怎么用,最糟糕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你充满了委屈和郁闷。 可用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整理自《重塑用户体验》一书): 在5大维度的基础上,Jakob nielsen发展了一套沿用至今的启发式评估指南兼原则。在用户研究领域,看一个新的产品是否达到可用性目标,除了邀请真实的客户外,也会让行业专业、用户体验设计师们,用Nielsen提出的十大交互设计原则作为启发式评估的纲领,去审视设计作品。 这应该是交互设计领域理论的沉淀结果。 二. 意识前提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了解工作环境对于交互设计师的特殊要求。据我的经验,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好的解决方案是平衡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