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的生命还有多久?
三、微信公众号的外患 内忧的问题是核心,外患也不容忽视。 1、多元化的上网选择 这里借用罗振宇提出的一个国民总时间(GDT)概念。国民总时间这个值波动很少,几乎是一个恒定的量。“因为一个人只有 24 个小时,每天只有那么一点时间,可以通过手机或者互联网工具,去关注其他的世界。”这其他的世界就比如王者荣耀、视频节目、直播等等。这个时候,用户使用时长被很多企业搬到台面上来说“你看,我们家APP的使用可是要超过你们呢!”争夺用户的战场已然从竞争对手的拉锯战蔓延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谁又不能说你的产品和微信没有竞争关系呢?而就在你读这篇文章的同时,App Store可能就正在上架一款新应用。 2、内容阅读平台的百花齐放 如果说游戏、视频节目、直播在用户时长上与微信公众号产生间接性的竞争,那么各大内容新媒体平台则与微信公号产生了直接性的竞争——争夺用户在内容消费上的注意力和时长。
内容消费格局早已是“百花齐放”。 3、内容付费兴起,微信推进受阻 2016 年是知识付费、内容付费开启的一年,语音付费问答产品分答现象级刷屏朋友圈,得到的付费专栏、喜马拉雅的付费音频试水内容付费斩获不俗的成绩,然而最早打造出平台形态的微信公众号却迟迟未有明确动作。 直到今年 2 月 14 日,马化腾在Keso的一条朋友圈文章下评论,“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啊”在互联网圈炸开了锅,这意味着腾讯已经计划将加快推出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然而苹果与微信的那两场“世界大战”,最终以微信直接关闭iOS端赞赏功能草草收场,再谈微信付费订阅恐怕难上加难。 四、微信的解决方法 微信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拉拢内容自媒体;二是做基于算法的内容分发。在拉拢内容自媒体方面,前面提到的付费订阅目前已经不大可能推出,最终只能宣布原创文章广告收入比例分成升高这一办法。 然而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超级大号部分已经逃离微信“另起炉灶”,诸如: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孵化出的得到、同道大叔 3 亿估值套现、“李叫兽”以将近 1 亿的估值卖给百度。部分凭借微信平台建立起来的全民IP,依附微信号开展跨界合作,本身的影响力可以使得他们随时从微信撤离,诸如咪蒙、papi酱等。 2、次超级大号在自身所处的垂直领域里顺风顺水,但仍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诸如某某电影。对他们而言,可以多平台协同发展,微信只是一个备选项。 3、大号以及准大号正在想方设法追求流量,流量成本与日俱增,且看不到转化。 4、小号仍在建号初期苦苦挣扎,随时面临生存的考验。 所以对于大多数自媒体来讲,提高分成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拉拢不成,做基于算法的内容分发还是比较靠谱的。那为什么之前做依靠用户社交关系的内容就不行了呢? 因为单纯依靠用户社交关系的内容分发一定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1、头部大V基本持有平台的大部分流量,拥“流量”自重,平台流量得不到合理分配; 2、腰部内容生产者不上不下,能够自我养活,但是上升流动困难; 3、新内容生产者获取流量成本升高,初始化困难,难以融入,拉新留存跟不上; 4、随着用户社交关系的增加和复杂,社交推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5、内容生产源爆炸,信息过滤和筛选难度加剧。 但是假设将算法融入社交分发机制,就会充分发挥两者的分发优势,避开了某一种分发形式带来的弊端。 5 月 17 日,微信迎来重大更新,新增“微信实验室”功能,其中推出了“搜一搜”和“看一看”两个子功能。 在看一看之前,微信就已经出现了“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 此时推出的“看一看”除了具有好友关系的阅读推荐,比如“好友都在读”,还有基于个人阅读兴趣历史相关内容、热点话题、已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内容。 一方面,看一看在基于某一类用户兴趣类标签上更注重内容推荐的相关性和内容质量。比如我曾经点开一个之前没有关注过的微信公号内容,阅读量不到1000,但是依然被推荐到我的看一看当中。这种原创让作者更能将重心放在内容上,而非一派博人眼球的标题党,也使得高质量原创作者愿意留在微信平台创造内容。 另一方面,相比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派,微信有着天然的社交基因和社交关系壁垒。通过社交好友关系的阅读习惯推荐,这是今日头条想做却做不好的痛。微信 9.38 亿的月活跃账户,在覆盖人群的广度和深度上,市场上没有任何对手。 再来说说搜一搜。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