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为什么滴滴、Uber顶着被骂的压力,也要坚持施行“动态调价”?

发布时间:2017-07-16 14:12:08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三节课(sanjieke) 本文作者章鱼,三节课3. 3 计
导读:副标题#e# 来源:三节课(sanjieke) 本文作者章鱼,三节课3. 3 计划第二期学员,现任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滴滴出行和Uber这两个出行领域的行业巨头,都曾给自己的产品加过这么一个功能——动态调价。即,当某一区域内空车比叫车人少的时候,系统会对订单

三、动态调价

如果仅仅从用户角度出发的话,更恰当的应该称滴滴为出行工具。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工具”属性的产品是不是应该时刻保持其可用性呢?如同一个计算器应该时刻保证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给滴滴的预期是“几分钟之内打到车,准时将我从A点送到B点”,这时候矛盾就产生了,因为滴滴并不能永远保证做到这一点。

既然定价以及交易的撮合规则都是由平台完全管控的,那如何使用价格杠杆来调整供需,并最终实现其“工具”属性,就成了最大的难题之一。这时候如果从纯产品逻辑出发,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我们先试着抛开滴滴这个问题,而从问题的原点出发考虑一下“当资源有限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产品决策呢?”。在不考虑特殊情况下,一般的决策路径一定是优先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然后依次满足“忠实用户”、“普通用户”、“潜在用户”的需求。

为什么滴滴、Uber顶着被骂的压力,也要坚持施行“动态调价”?

顺着这个问题思考下去,我们又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在出行需求上,好像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用户以及其他用户之分。”。因为如果你以普通的使用频率来考量的话,其实每天都打车的用户和偶尔打一次车的用户的需求是相同的,很可能都是“从家到公司”。

但我们可以尝试以其他维度来划分不同的用户层级,下面我们举出一些例子就能很好的理解滴滴用户的层级转变了。

为什么滴滴、Uber顶着被骂的压力,也要坚持施行“动态调价”?

随着不同场景的转化,在同一地点叫车的用户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层级。

抛开上图的例子,我们可以想,在同一个地方叫车的两个人:一位是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的母亲;一位是下班回家的上班族。他们的需求层级明显是不一样的。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在暴雨天气没办法在路边拦车也没有手段能到达地铁站,但又必须现在动身赶火车的用户,就是滴滴最为核心的用户了。

OK,那我们的问题逐渐明朗化了,我们要为核心用户解决的可用性问题可以概括为:“根据需求层级从高到低依次满足用户的出行需要”,而动态调价就是能实现这一产品目标的最完美方案。

其一,它自动剔除了低层级用户的打车需求,在交易发起之前就筛选了需求层级。

其二,它保证了你在想打到车的时候一定可以打到车,这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平时价格的N倍,但这完美了保证了一个工具产品的可用性。

由于动态调价在国内受到了极大的非议,之后滴滴逐步在用排队系统代替动态调价,但这套系统也有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 对各层级的用户需求进行了公平对待,仅仅按照进入的先后顺序派单,也就是将运力平均散落在用户之间;

  • 对于上文中所说的核心用户或者刚需,排队系统是无法满足的;

  • 无法刺激司机进入供需极不平衡的区域。

    举个例子,前几天的北京大雨,拿起手中的滴滴要不是打不到车,要么就是排队 1 小时以上,让滴滴从一个出行软件变成了一个“除了暴雨天之外可用的出行软件”。

    四、总结

    其实关于动态调价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歇过,以上所有的讨论都是仅从产品逻辑出发,并不考虑如社会影响等其他因素。

    当然,你可以说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理所应当要权衡功能的合理程度以及朋友圈刷屏的骂街声,但其实,能在出行这个复杂领域提出一个这么优雅的解决方案,我内心还是很佩服Uber的产品经理的。

    毕竟,产品人就应该干些产品的事,其他的就留给公关小姐姐们搞定吧~(完)

    来源:三节课

    blob.png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