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产品体验报告:于知乎,你真的知乎?
据易观数据今年12月2日发布的《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2016》,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逐渐发生改变,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漫无目的地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这些基础条件日渐成熟,推动知识付费行业成为新风口。 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和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知识交易的频率相对低且个性化程度高。但基于认知盈余分享的供给需求、用户对专业化和垂直化等优质内容的认知渴求,以及为有一技之长的个体提供闲置时间和知识技能的分享平台,知识付费行业仍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 2、产品数据 2016年4月20日,ALEXA排名显示,zhihu.com成为中国第29大网站,此时距离2014年8月知乎在ALEXA中国区的排名143,仅仅过去20个月。而2016年12月8日,zhihu.com在ALEXA的排名已经晋升到23位。在移动端,根据appannie知乎iOS版本中国区排名显示,其在社交类app中国区下载量排名最近一年基本稳定在10到15位之间。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在2016年10月28日广州“知乎品牌开放日”上提到,截止至2016年9月,知乎已经拥有6000万注册用户,平均日活跃用户达1600万,人均访问时长达40分钟。目前,知乎已成为国内知识型社交的代表型产品。 3.2 竞品选择 本次选择百度知道(7.4.1版本)和简书作竞品分析对象,主要依据有两个:
3.3 竞品对比 1、功能体验分析 (1)提问(知乎VS百度知道) 相对于知乎,百度知道的“提问”入口直接放在一级菜单,同时只需用户编辑题目(标签与补充内容可不填)即可提交,该过程无需用户判断提交的问题是否有重复,问题生成后会自动生成标签,最快1s内可完成该流程。在功能支持方面,两者都支持图片和匿名,但与知乎邀请制不同,百度知道采用悬赏的方式来激励用户回答问题。从亲身体验的角度看,我觉得后者是相对高效的,试过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邀请了15人回答,晾了一个月没有答复,而今天百度知道给我的反馈是1分钟。可见,相比知乎,百度知道在提问便捷度和反馈速度方面略胜一筹。 但百度知道对“提问”过程的简省也带来了信息冗余的问题。用户只有在成功提交问题后才能看到“已有答案”的相关问题,假如用户重复提交一样的问题,那他就会有两条同样的提问记录。此外,百度知道的信息同步还不及时,问题得到解答时应同步更新提问记录的状态。 具体到“提问”页面,百度知道采用虚线对“题目”和“补充说明”进行分隔,同时“提交”和“取消”按钮彼此对称,逻辑清晰,整体风格也清爽干净。 (2)回答(知乎VS百度知道) 由于百度知道将“问答”入口放在首页的顶部二级菜单中,因此知乎需要点击两次才到达的页面在百度知道一步即达。进入“问答”页后,用户会看到默认有“推荐”“最新”“悬赏”三个tab的二级菜单。与知乎让用户根据自身擅长领域来选择问题不同,百度知道是让用户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它不强制要求用户提交感兴趣的标签,但用户提交之后会扩展二级菜单,如图所示,这样给用户推荐问题会更加灵活且有更好的针对性。此外,百度知道还为用户提供“未答问题搜索框”,方便快捷。 从答案呈现方面看,尽管百度知道也允许用户点赞,但并没有像知乎一样采用点赞筛选机制,也不会对没有帮助的答案进行折叠。用户上知乎app搜问题只会得到一个最高质量的解答,而百度知道默认呈现所有答案,对用户来说,后者的选择更多但耗时也多。因此知乎会显得更高效和专业。 具体到回答撰写页面,百度知道直接罗列所有支持功能,不提供“禁止转载”也不能自动保存,但会默认呈现题目,解决用户不想放弃作答又想看回题目的需求。(题目包含问题过多怕疏漏/答案太长怕跑题..) 此外,从结构层次来看,百度知道把“提问”放在一级菜单、“回答”放在首页的二级菜单,而知乎直接将两者置于一处,显然层次更为清晰;从社交体验上讲,相比百度知道,知乎允许其他用户在答主的回答下展开讨论,也允许答主在撰写答案时@其他用户,用户互动渠道更多。 (3)写文章(知乎VS简书) 简书“写文章”的入口在一级菜单中,尽管简书提供字数统计和比知乎强大得多的排版编辑功能,其界面风格仍能保持简洁。从个人体验来讲,明显简书“写文章”更为人性化。希望知乎日后能对“写文章”的体验再做一些改进。 4、 商业模式(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