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上的野菊花,深入浅出增长黑客
譬如在做返利网站的时候,发现跳出最多的页面是商品详情页,并且有大量商品是没有返利的,当用户想购买的商品无返利,那么使用的动力就瞬间消失。处理的方式是对无返利商品进行适当的补贴,推荐其他高返利商品。 另外,也需要你细致敏感,有点想象力。很多问题基本的数据无法体现,需要串联对比看。 譬如我们希望找出影响付费转化率的因素,可能的做法是按照付费行为将用户分层,同时记录用户的其他数据指标。 不断对比其他指标的变化规律,找出与付费行为变化有影响的指标和数值,也就是增长黑客里常说“魔法数字”。 四、外部营销 开发各类的小插件、小应用、小游戏,在社交产品上分发传播。自主开发的情形,时机把握、创意酝酿、规则设置,虽有考究,但也有偶发性,千火万火,轮不到我。 一些成熟团队,或第三方,主要利用模板,在不同的主题下,反复更替,以量取胜。譬如美丽说,楚楚街基于QQ空间、校内网布局的各类小测试、小游戏。 增长黑客不是救命稻草,在运营上,仍要基于基本的需求分析,渠道布局和各类运营手段来制定策略,先定执行,才有衡量优化。 增长黑客适用性 YC孵化器的CEO:最初的正确指标是“是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非常喜欢我的产品,然后自发地口口相传”创始人最好将精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如果答案为“是”,再将精力放到发展目标上。 这是基于硅谷式的增长黑客的适用标准,也是组建正式增长黑客团队的基础。但将增长黑客的手段拆开使用,未尝不可。 譬如初创产品首先是关注核心功能的使用情况,内容的填充,互动的及时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典型的案例是蝉游记通过微博抓取和过滤用户数据,并进行模拟对话邀请,实现种子用户的自动化获取。 产品发展期,有足够的数据可以分析用户行为,深入的研究用户的流失、各个功能的点击使用情况,通过小的优化降低流失。 成长环境 与硅谷的技术驱动不同,国内非常多的产品是运营驱动。运营在C端用户前线,承担了多数的业务发展指标,对渠道理解和用户交流深刻,并依托数据分析业务发展,优秀运营也有不错的产品思维,是增长黑客很好的潜在角色。 然而在市场压力面前,产品和数据雕琢总不如营销投入来的轰轰烈烈,受人“敬仰”,难有沉得下心的目标和环境。 再看产品经理,其对产品有天然的掌控,善用各种工具,熟悉技术原理,有严禁的逻辑。但产品经理和运营“不和”并非空穴来风,原因就是不少产品经理的成长轨迹不在一线,更多职能的是内部的需求协作和管理。 关于硅谷的工程师文化和国内的技术成长环境差异,就不用多说了。国内非常多技术人员只屈居业务幕后,没有很好的参与业务角色,养成产品和业务思维。 譬如电商类、O2O的业务驱动型公司,产品经理很多只是需求对接,运营有绝对的需求主导权。那么自然的,转化率,流量等数据分析、产品改进都是由运营来完成。 但综合起来看,对于集大成者,既要像产品经理一样,对产品细节足够熟悉,理解产品的一些设计理念,并熟悉技术的实施原理;也要有运营的一线市场和用户经历或思维,以及非常好的数据嗅觉和处理能力。 从团队的角色配置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在大量的无效测试中,如何坚守独立的目标,而不被市场化的增长诱惑溶解。 神话还需落地 增长黑客不是雪中送炭,首要是优化出有价值,体验好的产品,并推进运营策略的执行。思维上注重数据布局、运营产品化的力量,减少对渠道投入的依赖,自我造血止血。人才结构的不同,更无需一味去追寻同质化的团队。 神化的案例飘忽眼前,原来却是漫步山野的菊花,只看如何采摘。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