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让滴滴“告别低价网约车”,对你我和滴滴都是一件好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文/评论尸 中国的政策对新兴行业的监管其实有着一种“慢半拍”的奇妙哲学——当一个新兴市场出现,并且没有形成寡头垄断或一家独大的成熟市场局面时,不管行业混乱成什么样政策总是谨慎的。似乎是因为不论政策怎么定,市场中一定会有竞争者因政策得利,而另外一些人因政策受伤害。而且每日变化的市场格局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监管需求,企业可以每天更新,政策却不能。 因此,“你们先自己玩,谁赢了我再研究怎么管理。”似乎是一种正确的政策制定节奏。 在网约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中国网约车大战最热的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政策缺位了”、“监管落后了”、“为什么还没人管网约车”。以至于滴滴收购Uber网约车大战落幕之后,监管好像又来的太突然,让滴滴看起来有些“措手不及”: 2016 年 7 月 28 日,交通部等七部委公布国家层面的网约车管理办法,比草案管的更松一些,将一些细节的制定权限下放给了个地方交管局。传闻滴滴开始了持续 2 个月的全国大游说。 2016 年 8 月 1 日,Uber和滴滴达成“重大战略合作”,实质上就是滴滴收购了中国Uber。 2016 年 10 月 10 日,北上广深发布专车管理细则,全部从严管理。 2016 年 11 月 1 日,此前七部委的国家层管理文件生效。 2017 年 4 月 1 日,各地专车管理细则生效。 但前两个时间点的接近,似乎暗示了监管部门与当时两大网约车平台之间的默契——要么是有关部门早就知道了两家网约车巨头要合并,要么是Uber和滴滴早就知道政策要发布。因此不免让人怀疑,在之后半年里滴滴的“措手不及”究竟是真还是假。 几个月之前,滴滴曾经对媒体表示,按照各地公布的新政细则他们在部分城市的签约司机九十都不达标,紧接着一系列的媒体分析、人物故事、政策解读,全都在朝着“救救滴滴”的方式做: 随手截了一篇讨论网约车新政文章下的“相关文章”列表 但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沸沸扬扬几年的监管老大难问题还是被彻底的管了起来。滴滴没有任何斡旋的余地,没有任何有效挣扎,网约车实施细则没有延期一天。最终落地的细则对滴滴的诉求几乎没有任何妥协,从后天起( 4 月 1 日),你就再也无法在北京的滴滴上叫到外地牌照的网约车了。 昨天,滴滴出行又特别委屈的发布了一条微博告知大家网约车细则执行在即,微博大意是这样的:我们确实努力了,但最终没有改变现实。以后要是打车率、等车时间、打车费用等体验有所下滑,我先提前道个歉,不过错可不在我。 这条微博的行文冷静的完全不像是一家主营业务受到政策影响的公司,与之前媒体的大肆报道渲染的悲情气氛与司机群里绝望的特写相反,甚至反而有种终于结束的释放感。 想来想去,我觉得似乎再也没有一种方式能比“政策不让做”更能让大众接受滴滴肯定要涨价这个事实了——即便没有新政,也要涨。 早在两年前,我就曾经写过一系列“黑网约车的文章”,其中传播较广的是《优步的傲慢与人民的偏见》。这篇文章当时矛头指向的是大肆宣传自己是“共享经济”试图模糊自身做出租车运营的Uber,但观点也适用于现在的滴滴——网约车是一种伪共享经济,虽然现代城市里确实有大量闲置汽车,但司机却并不闲置。利用闲置资源的网约车在成本上一定高于集中化运营的出租车,价格也应该更高于出租车。 当时得出了两个路径,网约车如果要摘掉共享的帽子承认自己是一家出租车公司,就应当为其司机提供像出租车公司一样的社会保险和运营保险。网约车如果按“闲置车辆再利用”这个思路运营,那就应该禁止其大量补贴冲击出租车行业的正常运营,并增强其公益性。 两个路径都通向一个结果,就是网约车不可能一直那么“便宜质优”。便宜也绝非是网约车宣称的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带来的,只是单纯的资本红利的结果。 嗯,当时很多人不信,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