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猫眼和 IMDb 的电影评分是怎么得出来的?
据猫眼介绍,这个专业评分体系是参考国外专家评分平台“烂番茄”(Rotten Tomatoes)的专业筛选规则并结合国内现状推出的,目前共有评审 69 位。原则上,平台尊重每一位评审的独立性,不会干涉其打分。 由此来看,猫眼把两个评价体系都展示出来,交由用户自己去判断影片的价值,兼具了专业性和大众性。但也有人指出,这种看似“贴心”的方式其实存在诸多弊病。 首先在观众评分方面,基于购票场景,猫眼的受众更广,且准入门槛较低,评分者中可能混杂了影迷、意见领袖甚至水军;其次在专业评分方面,专家数量和专家的专业程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前文提到的《中国电影报》的文章中就指出,“猫眼专业影评人凭什么一句顶一万句?” 猫眼对此有过应对。他们对普通评分者进行了区分:购票观看的评分者会在用户名后添加一个“购”字加以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水军刷分的影响。 但针对专家评分的质疑,想要改善就难得多了。毕竟再资深的电影专家,终究逃不开个人价值取向对评分的影响。在此次风波之后,猫眼暂时关闭了专业评分功能,并称优化方案还在探讨中。 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以猫眼为代表的在线购票平台评分体系在大众化方面还是比豆瓣要强一些。 IMDb:走自己的权威之路,让其他人说去吧 传说中的 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则完全是另一种玩法。创立于 1990 年,IMDb 是国际知名的权威电影点评网站。除了“看上去好厉害”,IMDb 的电影评分机制也相对更加专业和神秘。 根据 IMDb 网站的介绍,他们的评分采取“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尽管并未透露算法细节,但 IMDb 表示,在他们大名鼎鼎的 TOP 250 榜单中,采用的是贝叶斯统计算法,公式如下: WR =(V ÷(V+M))× R +(M ÷(V+M))× C 其中,WR 指最终的加权得分,V 指投票人数,M 指进入 TOP 250 所需的最小票数,R 指普通算法的平均分,C 指目前所有电影的平均分。 值得注意的是,V 代表的投票人数,仅包含“经常投票者”。这是 IMDb 为了保证 TOP 250 榜单的权威性,尽量把投票者限制在资深影迷范围的举措。 举个简单的例子,知友@陈博学这么解释 IMDb TOP 250 的算法逻辑: 电影 A,十个人看过,全部评分均为 10 分;电影 B,十万个人看过,评分平均值为 9.8 分。 请问你愿意相信哪部电影更加优秀?贝叶斯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避免让电影 A 的最终得分超过 B。 但百密之中必有一疏,如此严格的评分机制也曾被“刷分”冲破。当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时,曾被粉丝用“刷分”的方式抬上首位。同时 IMDb 对“经常投票者”的定义方式也颇受争议。但总的来说,通过这种复杂的计算方法,IMDb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挤掉“非正常评分”的水分。 评分是面子,质量是里子 如此看来,各大平台的评分制度都有优有劣。而无论批评还是赞美、权威还是业余,电影评分始终难以绕开主观因素的影响。喜欢小清新的观众可能会给《行尸走肉》打低分,而热爱商业大片的影迷可能也无法理解《路边野餐》中的长镜头。但你能因为这些“差评”就认定这些是“烂片”吗? 归根结底,评分就只是一个参考系,一部电影的价值并不会因较低的评分而被抹灭,单纯靠打高分也无法帮助电影实现真正的成长。 不过在电影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空谈电影的艺术价值还是过于理想化了。就如同公司的各项 KPI 指标,电影的评分、票房收入往往直接与其价值划上等号,甚至可以决定一部电影、一个电影人的命运。 (图片来自:Trendinfo) 当行业开始鼓吹“叫好”与“叫座”不可兼得时,电影的评价体系仿佛被生硬地割裂成为商业和艺术两个维度。因此当冯小刚开始为“潘金莲”正面杠王思聪,当张嘉佳为了“摆渡”自己的电影免费请观众观看时,在被声讨的“哗众取宠”背后,还有畸形的电影评价体系带来的巨大压力。 而对观众来讲,当我们开始习惯于用“几颗星”来标记对一部电影的观感、用评分来决定是否去看一部电影时,电影评分对我们的价值不会比绩效考核表上的参考系数更多。 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电影我没看懂,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这是剧中的章子怡对自己所拍电影的评价。你说这样的评价到底是批评还是赞美?看了电影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没看的人肯定不知道。 题图来自:Forbes 文章评论(-) 游客身份评论 时间 热度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