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万字工作论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区块链的功能,从Token、智能合约和共识算法三个角度归纳出目前主流区块链系统采取的“Token 范式”,并给予经济学解释。
基于“Token”范式,本文分析了区块链的4 类主要应用方向:
本文在分析区块链的这些主要应用方向时,还讨论了其中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并综述了相关研究:1.Token 类似货币的特征,包括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工具的表现、二级市场价格特征、稳定加密货币试验以及与加密货币有关的反洗钱问题;2.Token 对区块链平台型项目融资和发展的影响,以及Token 的双重角色造成Token 价格的内在不稳定性;3.区块链的治理功能,包括股权型Token 设计,Token价格波动对基于Token 的激励机制的影响,智能合约的功能短板对现实世界治理机制移植到区块链场景的影响,以及Token 的快速变现机制对区块链项目投融资双方利益绑定的影响;4.区块链系统的性能和安全,包括区块链的“三元悖论”、POW的利弊、POW“挖矿”的经济学问题以及区块链的经济安全边界。 总的来说,目前真正落地并产生社会效益的区块链项目很少,除了区块链物理性能不高以外,区块链经济功能的短板也是重要原因。应在持续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理性客观评估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是不要夸大或迷信区块链的功能。这些年的行业实践已经证明一些区块链应用方向是不可行的。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只要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便利性,就会融入金融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创新对金融体系产生过颠覆性影响,区块链也不会例外。加密货币供给没有灵活性,缺乏内在价值支撑和主权信用担保,无法有效履行货币职能,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区块链的匿名特征反而会增加金融交易中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的实施难度。 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一些国情提供了实践区块链的机会,比如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有助于缓解我国票据市场分散化的问题。 二是区块链应用要立足实际情况,不要拘泥于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宗旨。比如,用科技来替代制度和信任是非常困难的,在很多场景甚至就是乌托邦。再比如,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各有适用场景,不存在优劣之分。现实中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完全的中心化场景都不多见。很多区块链项目从去中心化宗旨出发,但后期或多或少引入了中心化成分,否则就没法落地。比如,区块链外信息写入区块链内,往往需要一个可信任的中心化机构,完全的去中心化是不可能的。 三是目前区块链投融资领域泡沫明显,投机炒作、市场操纵甚至违规违法等行为普遍,特别是涉及公开发行交易的Token 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