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地学数据共享须加强激励
发布时间:2022-06-10 11:20:14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实现可发现、可获
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实现可发现、可获取、可互操作和可重用原则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对加强数据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近日,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程国栋,以及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对公开数据共享的政策支持,以及对数据贡献者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我国地学数据广泛共享的关键。 树立数据共享信心 李新表示,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尤为重要。然而,政策、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往往成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阻碍。 数据中心是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载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启动了12个分布式数据存档中心,主要用于存储气候研究产生的各类数据。目前,世界数据系统共有86个数据中心,其中57%属于地球科学领域。 这些举措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 最近,一项超过2000名研究学者参与的调查揭示了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潜在的机遇和挑战。该调查显示,我国研究学者虽有分享研究数据的意愿,但也担心数据被误用及版权和许可受到侵犯。 而且,在我国,在较小范围内,如与同事和合作者共享数据,更为普遍。 “可见,要增加科学数据中心的影响力,更广泛地树立我国研究人员对数据共享的信心,仍需做大量工作。”李新说。 将共享纳入考核 为推动科学数据广泛共享,数年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地学领域的两个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和“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立项时加入了新要求,即受资助项目得到的科学数据都必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数据中心公开共享。 近期,中国科学院发起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该项目旨在构建一个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生物等在内的地球科学数据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通过收集来自专项的各类数据,该平台已存储超过5PB的数据,下载量超过50万次。 实现范式转变须加强激励 通过分析科学数据共享的生态系统,总结重大研究计划和专项在推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成功经验,作者们呼吁,我国要在政策、管理、技术和国际化等方面采取更具体的行动,大力提升科学家共享数据意愿,提高我国科学数据中心影响力,推动更广泛的地学数据共享。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