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亲口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创业史 腾讯的前世今生都在这里
马化腾:首先确实是有3个团队报名,这个要谈到我们内部组织结构的问题。微信其实就是一个邮箱系统,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就是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它后端服务器就是我们原来邮箱的这个团队打造,前端也是我们邮箱团队去改造、去研发。 刚出来的时候数据不好,起不来,大家以为这就是个简单的QQ,有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启动有几个因素,第一是语音,push-to-talk,国外同类产品没有这个功能,有这个功能之后迅速火爆;第二是跟手机通讯录的整合,最开始启动是把QQ的关系链推过去让它生存,但是把手机通讯录导过去会迅速发现一些朋友已经装了这个,会导入很多高端用户,增加黏性。 中国的创新如何“从1到N”? 钱颖一:今年3月,我们邀请了《从0到1》作者到学院专门讲了一门课,讲得非常精彩,他特别强调“从零到一”。我在这儿和他也有对话。我从中国的案例中发现,实际上也不能太讲“从零到一”,因为中国很多创新是“从1到N”。中国的N是非常大的。而且“什么是零”,“什么是一”很难定义。 比如QQ是从ICQ里得到很多启发,其他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人们觉得“从0到1”很伟大,但是容易忽视“从一到N”,并不是所有做“从1到N”的都能成功。这个“从1到N”中,有非常多的创新适合中国的市场,适合中国的文化,适合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腾讯在这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你们受到过一些产品的启发,但现在你们做出来的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些产品,这里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化腾:整个中国互联网确实最早多是如此。因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基础类的产品创新都是美国最早提出,是非常强的优势,也不只是亚洲国家落后,欧洲都是这样。但是在应用方面结合到本土市场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化非常不同。而且坦率讲,同一个模式在国内,同时起步的非常多,当有一个主意出来,不到两个礼拜,就有几十个团队同时开工,开始做。国内的赛道很挤,这是最难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这种创新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了美国。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出海了,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是远超过美国的。你靠跟原来的模式一样肯定走不远,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有不同了。增加很多新的、独特的、创新的点,你才可能赢得这场竞争。 淘宝、百度也是这样才能成长起来。微信里面还有更多的创新点,你可以看到微信做了大量的东西,现在海外也看到,有时也反过来学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你可以看到,用微信可以实现全行业结合,包括公众号、扫二维码和各种生活的服务。街上通过扫二维码能跟各个产业连接起来,这方面的结合是我们三年前才开始做的,包括移动支付。三年前,我们开始做的时候,遭遇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的激烈竞争,迅速成长起来,打开市场,让更多人去使用。 但这里有大量的补贴,滴滴和快的当年大量的补贴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的环境导致一些后面的创新迭代会更快,我们讲互联网+整个生态,目前中国是比较原创,比较领先的。 钱颖一:今年特别有意思的,有不少文章在美国的主流媒体里出现,讲到中国的包括微信在内的创新,甚至反过来有美国公司在模仿,Facebook上个礼拜在Facebook里加入了外卖。美国以前的APP都是单一功能,微信是综合功能,他们现在也开始加了。 有一天我在清华附近走,看到一个卖西瓜的老太太在树上挂了一个微信支付二维码的牌子,我讲这个例子给美国人听,他们就知道,微信支付的功能有多大了。 这个很有意思,突然之间觉得美国虽然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活跃,中国也非常活跃。在这场竞争、这一轮创新中,欧洲或者亚洲其他以前先进的地区似乎都没有跟上? 马化腾:整体来说中国还是比欧洲更早一点。 钱颖一:欧洲特别滞后? 马化腾:欧洲基本上直接用美国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这毕竟是应用上的创新,很多基础上的创新,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下一个创新是什么? 钱颖一:在应用型创新上,中国现在比较领先,但是基础性的创新不是很领先。 马化腾:未来像人工智能也好,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美国在这方面未来的领先强度还是很大的。对于未来20年、30年这样长远的技术变革,应该提前布局。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