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比起懂产品,马云可能不如我,但他更懂领导力
然而时代在变,恐龙虽然不是一夜之间灭绝的,经过一个漫长的冰河期后,他们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重视用户拿到产品以后的体验。只是按照之前屡试不爽的方法建立所谓的品牌。但这个品牌很脆弱,无论花了多少亿在电视台打广告、做标王,一个三聚氰氨的事件就可以把大家对它的信任瓦解,把这个品牌彻底掀翻掉。 很多创业者说,我当然不会学这个,但你今天搜一下贵公司的产品名字,在百度、Google里,前三页不是广告宣传,就是你公司自己发的软文,这和上面的例子并没有本质差别,也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长时间以来都在说互联网最虚拟、离用户最近、距离最短,最近看互联网新起来的一些品牌、产品,实际上并不见得花的很多广告费,相反的都是在用户体验上做了改进。 2.动辄把事情提升到行业高度。特别是构造商业模式的时候,很多人很喜欢从行业高度来看,比如中国的教育产业未来有多大,中国医疗产业未来有多大,中国有多少用户。 10 年前把这些东西写到计划书里是非常流行的,但现在给真正的VC看不能这么写,人家看了会问你: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大而不当,就跟一篇政府报告似的。 如果说融资难,就该跟投资方踏踏实实谈,我解决了什么问题。因为我在市场上发现有很多工厂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做了这个玩意儿,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让大家很清楚。 3.有一个或多个不可持续的idea,却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希望我们不要做这种机会型公司。原来在中关村,这种公司我自己也待过,他们都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就不断的找机会,有些公司已经做很大了,今天依然在寻找各种各样的项目、机会。 这种生意很可怕,即使挣了几千万,却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一块钱在哪儿。而反观那些比较伟大的公司,都一定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我们要谈商业模式。 我个人是这么看的,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复合的,不是说商业模式就得是挣钱模式,如果你的企业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就会像今天的百度、Google一样,什么都不做,闭着眼睛都在挣钱。 四、最好的企业模型 如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觉得打造三个模式很重要:第一个是产品模式、第二个是用户模式,第三个是收入模式。 1.产品模式。每个公司的存在,一定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没有解决之前给用户、市场带来一些痛,这个痛可能是很贵、可能是很不方便。 比如说, 360 能做成也是运气,当时所有做安全的公司都看不起我们,因为我们确实没在安全领域做过任何事的经验。但有很关键的点,就是当年流氓软件泛滥,每个人的电脑至少中了好几个,天天没事就弹出一些黄色网站或广告,这事没人解决,而 360 把它解决掉了。 当然,我也认为我们当时真的是无欲则刚,但凡有太多对安全领域的野心,这件事又会做砸了。 之前我经常投资失败,很多都是因为产品模式存在问题而上当。所以对于有问题的产品模式,自己做了很多总结。比如时常有人跟我说:哥们儿,我跟中国移动关系不错,有资源,咱们整个公司怎么样? 其实你没有为任何人解决问题啊!你淘第一桶金用这些方式都无可厚非,但当你正儿八经做自己的第一个企业的时候,一定不能这样。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是自己的产品是靠推广的力量,还是靠体验在说话,那我给你推荐一个很好的验证方式,你把推广一停,看它的增长量是不是呱叽就掉下来了。 总的来说,产品就像每个企业的DNA一样,DNA一旦对了,团队弱点不就成长慢点嘛,最终也能成长起来,你今天融不到钱,总会有人给你钱的,这都是时间的问题。但如果你的DNA不对,那就很危险了。因为我觉得产品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合法性。 2.用户模式,我主要谈谈体验。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大的电信公司为什么改进不了服务呢? 因为电信公司老大的手机都是手下人给配的,也从来不担忧交手机费的问题,永远体验不到用套餐的那些人的痛苦,也不知道怎么交手机费更方便,所以根本不会想到去改进。 我自己在公司里也是体会不了一个用户的感受的,我在一个技术公司,电脑里的软件都是准备好了的,所以说那个环境不真实。因此我一出差或者开会,碰到别人拿电脑,我就一定在别人电脑里装360。每次装完一台电脑,大概都会记满满一张纸,然后回去开会,跟我的员工谈。 当然我没空整天给人装电脑,所以我锻炼了一种技能,就是每当我去用软件、看软件的时候,不自觉的人格就发生变化了,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懂,对机器很没有耐心的人,很多产品到我这儿三天两天就死机了。 技术人员和我说:周总你怎么能这么用呢?我说用户就这么用的,以前还有用户把CD的托盘当茶托呢。 当然,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虽然不能不听用户的,也不能全听用户的。 每个企业都有一些粉丝用户,这些粉丝用户忠实于你的产品,热爱你的企业,天天在论坛上跟你提应该做这个、做那个,这时候你还是要想清楚为绝大多数用户找共性需求,要听用户的但要加一层过滤。 3.收入模式。跟大家说一个经验,我其实在国内互联网还投了比较成功的公司,像迅雷、酷狗,而这些公司刚开始都是没有VC投的,为什么呢? 很多VC都太忙于去盯这个东西未来怎么挣钱,其实看不清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孩子刚生出来,你跟我说他长大是当宇航员呢还是当科学家呢?谁知道呢?得看他的潜质。 所以只有你解决问题了,产品迅速铺开了,在用户基础之上再来谈商业模式才是更合理的。有用户基础的产品想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如果根本没有用户基础,却要做一系列增值服务,这不就是地基都没有打牢就在那建二楼、三楼吗? 而且,等你的产品被相当的认可之后,再来探索它的收入模式,一定会有很多善于挣钱和营销的人到你公司来。 五、和巨头竞争的经验 现在大家还是很喜欢谈颠覆式创新,我也一直在揣摩,因为每个人都梦想在自己的行业里把老大给颠覆掉。而且大家都觉得要干很大的事,上来就把巨头给干翻了。其实,不是这样,这是对颠覆的一个误解。 真正的颠覆式创新出来的时候都是微创新,都是别人不在意的。 想在今天找一个蓝海,找一个别人没人做过的,怎么可能呢?中国聪明人这么多,你只能在红海里面创造出来一个市场,同时还要应对先入者或者成功者的打击。 其实颠覆式创新是马后炮,每个颠覆式创新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它是颠覆式创新,你如果想着上来就颠覆谁,这事可能还真干不成了,因为你的动作太大了。 360 刚出来的时候,对自己叫杀毒软件吗?不叫吧?如果它叫自己为杀毒软件,对不起,市场中已经有这个定位了,实际上我们第一步叫杀流氓软件,第二步叫杀木马软件,第三步叫杀毒伴侣,我是对杀毒的辅助。 如果你一出来就跟人对抗,我要干掉新浪、我要干掉瑞星,这种是大公司的战略叫相扑战略,小公司的战略叫柔道战略。 这些年,我仔细把乔布斯所有的书都读过,发现有一个脉络,所谓颠覆性的伟大公司,也是一步步花了十年才出来的,不是说一夜之间,我们弄个产品就能跟巨头打了。 不能看着人家吃第七个馒头,就天天琢磨这第七个馒头是啥做的,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很多公司就是这样,天天在研究苹果的第七个馒头,一吃就饱,他没看苹果前面吃的六个馒头。 知易行难,你看 100 场足球比赛也不能改变中国足球的未来。我对这种导师高高在上给大家传授经验的模式也觉得很厌倦了。 为什么?因为所谓的经验总结出来,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我有时觉得做产品挺容易的,就一句“不忘初心,从用户出发”。但你老讲这句话,听的人无聊、讲的人也很无聊。 后来我都觉得,我讲了这么多遍,还是没有培养出特别好的产品经理。为什么?后来我发现,更多的模式应该是相互之间的研讨和交流,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些和大家的探讨。 最后,我希望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我们内部有一个口号“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千万不能反过来“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像白痴一样去行动”。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