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李伟:我所见证的移动安全历史
李伟设计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用尽可能准确的诸多行为模型对大量的 App 进行筛查。在2011年的时候,这个系统一天会筛查几万个文件。而为了保证准确性和改进系统,还会有大量的人工复检。“大概每个人每天要审计好几百个 App 的代码”,李伟回忆。 让李伟欣慰的是,这些辛苦没有白付,优化了一年之后,在2012年腾讯的手机病毒检测能力终于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而且在一次国际测评中拿到了满分的成绩。 除此之外,李伟对于初期杀毒引擎的设计一直不满意。用他的话说,设计的“有点糙”。
这个原理听上去很简单,对于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来说,实现起来也并不复杂。事实证明,他们用这种技术,实现了杀毒速度十倍的提升。团队发现,他们发明的这项技术已经走在了病毒查杀的前列,所以还专门申请了专利。“这导致竞争对手必须采用其他的技术路线。”李伟说。 深夜追凶 虽然整个中国的手机杀毒软件技术在飞速进步,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恶意软件的蓬勃之势丝毫没有减弱。李伟向雷锋网讲述了在2012年,他遇到的最为奇葩,最为忍无可忍的恶意软件。 【2012年,Android 系统恶意软件的分类情况】
做了很多年反病毒工作的李伟觉得忍无可忍,黑客居然躺到了自家微信的门口“为非作歹”。更可怕的是,通过利用 Android 的系统权限,这个病毒可以获取很多用户的隐私信息。 李伟和团队经过分析恶意软件的代码,发现了它用于控制和回连的服务器地址。而经过公开资料的查询,居然很容易就定位到了病毒作者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和上层沟通之后,腾讯决定报警。
现在想起这个“深夜追凶”的故事,李伟仍然难掩内心的波澜。对于大部分的病毒,杀毒软件只能做到拦截和查杀,但是像这次一样斩草除根的行动并不多。对于他来说,做手机安全十多年,眼前的场景让他坚信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保卫 App 2013年,李伟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趋势,那就是很多病毒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 Android 系统之上,而是直接“搞 App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李伟开始研发一套监测 App 漏洞的系统,并且本能地对自家的微信等 App 进行测试。这一查不要紧,他确实发现了自家产品存在很多问题,这让团队惊出一身冷汗,紧急对微信等核心产品做了修补。 于是李伟注意到,“应用安全”很可能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方向。于是他把移动安全实验室的工作重心放到了“应用漏洞”的研究上。
李伟说。 对于一个 App 来说,最常见的漏洞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俗来说,如果一个聊天 App 被攻击,那么很可能受害者扫一下二维码,就被盗取了他的通讯录和关系链,而如果漏洞厉害的话(这样的漏洞也屡次被发现),是可能跨 App 攻击的。 他告诉雷锋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找到 App 的漏洞比找到操作系统漏洞更难,因为攻击需要入口,而 App 对外开放的接口,远没有操作系统对外开放的接口那么多。他说: App漏洞利用和系统漏洞利用不同。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接口做文章。 李伟的 App 漏洞挖掘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和腾讯的另一位大牛,研究系统漏洞的吴石有些相似。
隐形的对手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