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政策 > 正文

创业环境深度观察: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6-10-17 14:41:46 所属栏目:政策 来源:i黑马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与突破! 首先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我们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了今年的资本市场实务系列讲座,并将讲座向其他院校开放,也非常感谢这么多同学和老师来参加今天晚上的讲座。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谈论和分析欧洲这些问题,不是想给大家一个“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的印象,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不是说我们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发展水平。而是想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化时代来临了,无论你在历史上曾经如何辉煌,如果不能自我革新,不能转型升级,原来的阵地失去了,新的阵地又找不到,面临的只有无尽的黑夜,在某种意义上,欧洲的尴尬刚刚开始。第二,欧洲产业升级不力,源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太低,德国和很多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一套支撑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制。而美国有一个硅谷,硅谷后面有一个华尔街。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很多产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但与欧洲的很大不同是,它能不停地发现新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

历史上的欧洲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学家。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之父牛顿是英国人,是欧洲人,现代互联网之父贝恩是波兰人,也是欧洲人。撒切尔夫人很久之前说过,欧洲的高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不是因为欧洲的科技水平低下,而且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落后。

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整体的市场化程度是一脉相承的。在希腊要裁掉一个人,可能比登天还难,而在华尔街,只要二十分钟,这叫市场化。更厉害的是,这个人可能第二天就又能再找到一份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大一场危机,美国经济能够迅速甩掉包袱,轻装前进,这也是为什么,危机的震源华尔街,3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日本最近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年轻人毕业了想去哪里工作?绝大多数要去东芝、索尼,去干什么?无所谓,宁可去大公司扫地,也不创业,所以日本就不够市场化,所以日本经济同样有缺乏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问题,从“失去的十年”到“失去的二十年”,可能还会更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位经济学家,曾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统计了过去50年间,全球17个经济体,在大大小小84次经济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情况,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主导的四个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在危机后经济反弹的速度最快,而银行主导的六个国家,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经济复苏的速度最慢,其中的几位正是今天欧债危机的主要成员国,说明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弹性的紧密关联。金融危机后,美欧经济复苏的差异,再次验证了这一点,过去两年和今年,位于危机中心的美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正增长,而远隔大洋的欧元区还在负增长徘徊。

欧洲需要什么?需要改革开放。但主动改革开放,何其难也?我们看到债务危机已经在倒逼欧洲各国进行改革,但是步伐很慢,协调不力;在开放方面,我们看到欧洲的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中国人去购买土地或厂家纷纷遇阻。反观我们中国的历史,经历了鸦片战争,经历了甲午海战,经历了抗日战争,牺牲了三千万人,还经历了一次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才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由此判断,欧洲的觉醒还需要假以时日,欧洲的烦恼远未结束。

成长的烦恼

始于2008年的欧美金融动荡,对东西方世界格局有怎样的影响?我们怎么去研判?我们冷静的看一看,大概有五个判断。

第一,不改变发达经济体衰退,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趋势。东西方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早于我们一两百年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过去的30年我们迎头赶上,而印度,比我们改革开放晚了13年,我们始于1979年,他们始于1992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经济体渐趋饱和,新兴经济体继续增长。

第二,加速了这个趋势。

第三,发达经济体的加速衰退,拖累了新兴经济的崛起,形成了一个相互缠绕的复杂格局。欧洲人原来是高福利高消费,他们要真是开始节衣缩食,受打击的第一个可能就是中国经济。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西方经济体的博弈,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涨彼消的过程,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

第四,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传统产业退出了历史舞台,竞争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西方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问题是靠什么去竞争?是更多地依靠市场,还是行政之手?危机3年后的今天,依托于其强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发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社交网络,而过去3年中我们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产业叫光伏产业,今天全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60%。

第五个,世界围堵中国的步伐加快。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周边的国家,经济上全部依赖于中国,政治上很多都反对中国。南海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复杂的海。一个黄岩岛,菲律宾来了,越南来了,还比较可以理解,但是印度人也来了,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都来了,有点超出大家的想象。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太快了,世界以复杂的心情参与到南海的纷争,或许并不是为了领土或者领海,或者石油,而是来对中国的崛起表了一个态。某种意义上,南海事件是中国真正迈入大国时代的标志。

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突然出现在世界地平线上,突然跻身于全球俱乐部中,可能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出来了,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觉得吴晓灵同志最近有句话讲的非常好,她说“做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惟一正确的答案。

2000年前后,世界开始流行“中国威胁论”,100年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是“美国威胁论”,因为美国那时候正是发展最快的时候,正在全面超越英国和欧洲列强。那时候围堵美国的急先锋,一个是英国,一个是德国,尤其是英国,还同祖同宗。但看到美国发展得快,又要过去投资,分享它的成长,时冷时热,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多少年?五十年,直到美国完全超过英国,两国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小布什说他要打伊拉克,布莱尔说他第一个报名,地缘政治最终取决于一个因素,实力。历史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预见,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将是这么一个锯齿般的关系,既不会天天是蜜月期,也不会降到冰点。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坚定不移地成长,保持发展,保持稳定,推进改革。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