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27 15:54:21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站长网
导读:双11是什么?一场超级促销?一个网上购物节?一场全球超级协作?一个数字商业的最佳样本?一扇洞察未来商业的窗口?还是一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变革的风向标? 双11是人类商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协作,是中国商业创新引发的一次线上与线下、交易与物流、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双11是什么?一场超级促销?一个网上购物节?一场全球超级协作?一个数字商业的最佳样本?一扇洞察未来商业的窗口?还是一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变革的风向标?

双11是人类商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协作,是中国商业创新引发的一次线上与线下、交易与物流、需求与供给、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同频共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风向标、新技术规模化应用的试验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加速器,也是探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

人们常常会高估一两年的变化,人们也常常会低估十年内的变化。很多年以后的人们,将会越发确信不疑:就在2018年,走过十年的双11,已经系统性地展示出了数字商业的形貌结构与中轴法则,并向那个嘈杂、斑驳、巨变中的年代,传递了一种明晰的方向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清晰感和确定感。

我们将用6篇系列研读文章,全方位地梳理、研读作为商业史的“双11十年”,从全球技术变革、消费业态升级、产消加速融合、数字生态演进等诸多方面洞悉数字经济的未来。

【相关阅读】

2018双11预演“后移动时代”数字经济十大趋势


2018年,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与大规模应用,正在被寄予前所未有的期望。无论全球对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寻找,还是一国对核心技术的期待,都是如此。

那么,科技创新从哪里来?需求、科学、技术、产业化,这几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跨越从发明到商业化、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

通常被看做是一场商业大协作的双11,正在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属于数字时代、属于中国、属于全球的全新路径。

如何跨越技术创新的“死亡之谷”?

回到迈克尔·波特,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一个高质量的、挑剔的、专业化的国内市场需求,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关键。波特先生的关注和思考,与创新的“死亡之谷”这一议题紧密关联。

创新的意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国家,有着这么重要的影响,但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一直是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科技创新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出现断层,也因此被称为科技创新的“死亡之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讨论科技创新时,很自然地就会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要素供给体系,但实践却又屡屡证明: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很多时候却都在于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与高效迭代。

理论从哪里来,实践又在往哪里去,有没有一个更有力的思考框架?

在工业时代,科技创新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四个阶段。但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屡屡脱节,很容易造成所谓创新的“死亡之谷”,多年来各国也都在不断探索各种政策和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不断调整和摸索创新的新路径。

100多年前,工业实验室等相对独立的研发组织形态出现,是技术创新模式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是架起科技和产业之间桥梁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企业内部专业的研发机构,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德国,从1882年的西门子、1900年的GE到1904年AT&T建立的贝尔实验室,大型工业企业纷纷设立研发(R&D)机构,雇佣大量科学家来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工业实验室制度的建立,称得上是工业时代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北大原校长王恩哥先生也曾指出,中国科技水平与美国的差距,就差三个实验室。

图表1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死亡之谷”现象普遍存在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来源:转引自《也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死亡之谷”》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技术产业化这一世界级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出了新的路径。今天的人们,可以很直接地观察到的一个显著现象是:超速崛起的巨型互联网平台,正在为新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市场,平台经济正成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孵化器、加速器,正在弥合科技创新与市场化的鸿沟,也正在为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给出一条全新的路径。互联网平台经济体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了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例如:

一是互联网平台重构了创新流程的边界。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正在变得日趋模糊、紧密衔接,甚至重叠并行,互联网平台本身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试验场,并可以快速迭代、孵化。同时,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激荡融合,新的创新模式密集涌现。

二是互联网平台使得新技术从研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大幅缩短。仅有400人的安卓系统开发团队,2005年被谷歌收购后,依托谷歌平台体系,很快就成长为了服务全球20亿用户的移动生态超级系统,全球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体系也因此而重构。

三是互联网平台推动了创新组织流程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海量的互联网用户及极端化的需求,使得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企业所必备的新型能力,少数企业的“先知”,正在成为所有企业都要具备的“常识”。无论是阿里云计算、蚂蚁金服的OceanBase数据库、SOFA中间件以及支付系统,还是亚马逊从电商转型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公司,都可以看做是平台经济所带来的结果之一。

四是互联网平台推动了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创新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面向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涌现,万众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完善,成为了弥合技术与市场鸿沟的新模式、新场景。

或可对比的是,近年来,欧洲各国普遍在深刻反思,为什么欧洲错失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欧盟委员会的观点认为,欧洲缺乏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市场是一个重要原因。

2014年11月,让·容克接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以来,已开始将数字化单一市场看作欧盟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并把欧盟《数字化单一市场战略》作为其首要任务,期待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市场能够扭转数字经济创新力下滑的颓势,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新模式。

实践之树长青。平台经济的规模化崛起,正是过去约20年来,全球经济领域内出现的最为根本性和趋势性的变化。而你我似乎都已经很熟悉的双11,其意义也很可能比你我目前所能理解的,都要远为重要:

过去几年来,就在天猫双11,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数亿消费者,已经用他们的货币,为创新投出了重要一票。

双11:孵化世界级技术的平台

作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参与主体类型最广、复杂程度最高的商业场景,毫无疑问,双11是阿里巴巴这一数字经济体内最为复杂、也是对技术最具考验力的场景。多年以来,正是在双11等场景的催化下,阿里巴巴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级的技术突破。而双11,也已成为新技术创新、孵化、大规模应用的试验场。比如:

第一,拉动了阿里巴巴云计算技术的进步,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过去,阿里巴巴的IT技术架构以传统的IOE体系构建。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业务快速增长的阿里巴巴开始面临世界级的技术难题。IOE架构在当时已无法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面对复杂需求的难题,阿里巴巴下决心选择去IOE。而今,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后,阿里云已经彻底完成了去IOE工作,经历了几次双11的挑战之后,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技术更是日益成熟。

还在2015年时,在“计算界的奥运会”上,阿里云飞天分布式计算系统,就打破了全部4项世界纪录。2018年双11,阿里云新增的弹性计算能力累计超过1000万核,相当于10座大型数据中心,创造了“脉冲计算”的新纪录。2018财年,阿里云的销售收入为17.64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上位居前列,已经实现了从技术到产业化的成功晋级。据美国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2016年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全球云计算“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引领公共云市场,三者占据市场份额前三位。

图表2 全球大数据计算性能变迁史

(100TB数据排序耗时)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第二,拥有了100%自主知识产权的OceanBase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商业数据库对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软件产品,在众多的通讯、交通、金融等大型应用系统中,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底座。IOE中最难去的是Oracle数据库,几乎也是业界的共识。

就商业数据库本身来看,一方面它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已经很成熟。另一方面,它的门槛也非常之高,要求非常之苛刻:在大量并发事务处理情况下,数据一条都不能错;服务片刻都不能停。

也因此,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强者恒强、寡头垄断的局面。但在阿里巴巴双11等的场景下,数千万人都在同时下单购物,并行进行支付,比传统业务场景高了好几个数量级。阿里巴巴如果要继续使用传统的商业数据库,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开发自己的数据库,已经越来越迫切。

路在何方?

事实上,需求看似已经非常明确,但“需求-技术-产业化”的路径,却绝不轻松。OceanBase团队负责人阳振坤回忆说,“开始的头两三年,我们真的每天都在挣扎,每分每秒都在想着怎么能让自己活下来。”OceanBase最早的第一个业务场景,是淘宝收藏夹。此后他们又经历了团队调整、面临解散等的几经周折,才终于赢得了第一个大考验,也是第一个大机会。

阳振坤回忆了当时的情况:“2014年的时候,我们在会议室里讨论支付宝交易库的上线,当时吵得面红耳赤,争论了很久别人就是不愿意上OB……那几年业务发展的太快,当时Oracle的共享存储已经扛不住这个流量,按照当时的业务流量去做压测的时候,几分钟就要坏一块盘。最后发现,把业务切掉10%,才能勉强扛得住。所以那一年的双11就把10%的流量切到了OceanBase。”

2014 年,OceanBase替换了支付宝交易系统中的Oracle数据库;2015年,替换了支付系统中的Oracle数据库;2016年,又替换了最核心的账务系统中的Oracle数据库。2017年,蚂蚁金服实现了全面去IOE。到2016年,已经成功服务公司内部业务的OceanBase团队,开始认真准备“走出去”:不只做一个自己用的数据库,要致力于做一个各行业都能用的数据库。到2017年,他们迎来了最早的两家客户——浙商银行和南京银行,在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之路上前行了一步,今天更是拥有了多个行业的大量客户,“产业化”之路已经越走越宽。

历经数年坎坷,蚂蚁金服OceanBase终于能够走出创新的“死亡之谷”,它以远低于传统数据库的成本,更高的可用性,扛住了支付宝一次又一次自我创造、自我打破的支付峰值的世界纪录,走出了一条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技术突破之路。

第三,成功激发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升级和应用。比如,2018年天猫双11产生了453亿次AI个性化推荐,使消费者在海量商品中更容易找到真正需要和想要的商品。再如,在打击刷单炒信方面,阿里目前已构建了涵盖129道风控模型的立体式智能风控体系,可以全方位洞察虚假交易、异常刷单行为。

2018年双11,风控团队专门汲取AI团队最新的反作弊算法技术能力,大规模应用了实时DF时空反作弊模型,该模型涵盖了最前沿的10项技术,比如说基于用户时序的边缘计算加速等。它能够实时处理每秒十万级的交易行为,更加精准、快速、自动地识别出刷单的虚假交易信息,做到秒级响应,并且可以在对抗刷单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校验、完善,全面提升了平台风控识别和治理能力。

此外,阿里巴巴在大数据分析、生物支付、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在大数据分析领域,2018年双11备战期间,网商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商家提供资金支持。343万商家获得了2020亿元的资金支持,贷款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7.4%。

在生物支付领域,,2017年,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入选《MIT科技评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指纹、刷脸等生物支付方式,大大降低了移动支付的使用门槛。2018年双11当天,消费者生物信息完成支付的占比高达60.3%,相当于每10笔支付就有6笔是通过指纹、人脸等完成。

在区块链领域,IPRdaliy和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7年“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100强”,在所有企业中,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区块链专利全球第一。区块链技术在阿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天猫国际使用区块链溯源的商品,覆盖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商品数量达到1.5亿件,涉及的商品主要包括钻石、进口奶粉、进口保健品,以及五常大米、茅台和平武蜂蜜等特色产品。

创新机制:需求与技术的相互拉动

关于科技创新的突破路径,从来都存在着多种解释。我们认为,市场需求应该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到阿里巴巴,这一故事的梗概就是:在短短10余年的时间里,一个超高速增长、超大规模、超级复杂、快速演化、在线的、统一的大市场,一方面对技术创新提出了大量的、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给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验证场景,并最终使新技术的价值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而新技术的演化,反过来又给新的需求或场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里发生的故事,是一个技术创新源于市场需求,又反向刺激和拉动市场需求,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循环升级的过程。

图表3 双11: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拉动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来源:阿里研究院

更具体地来看:

第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互联网+内需”快速发育,并加速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是双11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的重要环境。

今天中国市场的发育态势,或可类比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的美国,交通领域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公路、运河和铁路网络,流通领域的邮购商店等商品销售网络开始在全国发展,报纸杂志等为全国性品牌的出现提供了媒介,加上西部开拓、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1860年到1910年间三倍的人口增长,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美国市场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正是这一大市场的存在,可以使得技术创新及应用,能够较容易地找到它的规模化的客户群,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但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发育还存在不少的困难。正如吴敬琏先生所指出,虽然经济改革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但市场的统一性仍然受到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等的分割(因素)的影响。但在线上,情况却全然不同,特别是2008年以后,随着市场热点由“WTO+外需”快速地转向了“互联网+内需”,一个统一、开放、通畅、高效、消除了各地各行业制度差异的线上市场,在过去10多年来,已经成长到了7万亿以上的庞大规模,2017年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也接近了40%(37.9%),网络零售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一网络零售大国、第一移动支付大国、第一智慧物流大国、第一数字经济就业大国,无疑都是10多年来异军突起的互联网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成就。特别是,“统一大市场发育+科技创新及大规模应用”协同互动的态势与格局,在这一市场上,在阿里双11的场景下,已经得到了具体而微、又生动鲜活的全面展现。

图表4 “互联网+内需”助力统一大市场的发育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来源:阿里研究院

第二,在线大市场超速增长、需求多样、快速演化,直接刺激和滋养了新技术、新产业的成长。

市场需求引发科技创新,在历史上屡有出现。19世纪末,大量移民进入美国,人口激增,人口普查面临很大难题,由此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明确的需求。为提高人口普查的效率,降低成本,1890年的人口普查使用了刚发明的打孔卡,结果两年内完成工作,也为政府减少了500万美元。而打孔卡和制表机,正是现代IT技术的前身。

亚马逊的云计算技术,源于其内部技术开发的需求,也源于零售业场景下的一些固有属性,比如:零售业的利润率通常较低,所以技术必须要追求精简和高效;零售业在全年有较明显的淡旺季,为交易峰值而准备的技术投入,在淡季自然也就会有富余了。

双11在10年间,从0.5万发展到2135亿元,约4000倍的增长,是新市场超速增长的最好说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需求是高度多样化(具有高度复杂的挑剔性)和快速演化、变动不居的。正是这些规模化、挑剔性、多样化的需求,为技术突破提供了最好的磨砺环境。

这一情况,正如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所观察到的,为什么德国是全球一流的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的集中地?为什么瑞士是全球制药、巧克力食品的基地?为什么美国的IT、电影等产业全球领先?为什么日本引领了家电、照相机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的发展?这其中既有地理环境(如瑞典山地环境对重型卡车的需求)、制度环境等的因素,也有挑剔的消费需求的刺激,如德国人喜欢在速度不受限的高速路上驾车(高级汽车),日本人则很早就喜欢拍照记录家庭活动(照相机)。

双11巨大的成交额背后,是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与分级,以及更为复杂而挑剔的社会化大协作的需求。比如,在消费方面,正如周其仁先生所观察到的,目前中国消费需求升级了,消费者对过去曾满意的产品变得挑剔,要求更高品质。但是供给侧的发展相对滞后,供给侧的产品质量标准落后于需求侧的变化。

在社会化协作方面,双11的复杂性也同样令人惊叹:如何生成和安排10.4亿件物流订单——相当于我国2006年快递包裹全年总量;如何链接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消费者;如何协同18万商家、20多万家线下智慧门店同频促销;如何协同3000多家物流公司、200多家金融机构、1500多家服务商24小时提供无差异的优质服务。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正是在双11的复杂环境下,挑剔、复杂的需求催生出了高水平的技术以及技术创新的协作机制。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双11的技术系统,确然曾经历过广为人知的4秒惊魂,也曾被认为是一个复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已经极为复杂的巨大工程。但今天的它,各方面都已经日益成熟、可靠了。

第三,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又反过来助力了在线市场的发育,以及与线下市场的融合。近年来新零售的发展,众多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正是这一逻辑下的最新例证,此处不再详述。

阿里巴巴:科技进阶的成功个案

在毕马威发布的2018年全球科技创新报告中,毕马威通过收集全球800位科技行业高管的调查反馈,发现阿里巴巴超越美国“四大”FANG(Facebook、亚马逊、Netflix和谷歌),成为全球最具颠覆能力的科技企业。

图表5 阿里巴巴被认为是最具颠覆能力的科技企业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来源:毕马威2018年全球科技创新报告

这一发现也许会颠覆很多业外人士对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平台的印象。但事实是,在过去几年间,阿里巴巴已经成功实现了向科技公司进阶的大迁移与大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的技术创新不只是单点突破,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智能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和全球运维中心构成底层基础设施,并在之上布局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存储和中间件。计算、数据、算法三大平台支撑了各种中前端应用。


如果把双11的推动者阿里巴巴,视为一个成功实现向科技进阶的个案,那么,它的含义将极为丰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何才能在技术上引领世界潮流,并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强大的使命感、深远的战略眼光,是取得科技突破的前提和基础。2009年,双11实现了第一年0.5亿元的交易额。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回忆说,双11的第一年,“社会没感知,阿里也没感知,(那时候)技术团队突然发觉,半夜机房的压力有点大,好像跟平时不太一样,赶紧检查,发现是一个小团队自己在折腾一个活动(双11),所以压力有点升高。”这样一个当时小规模的市场活动,确实很难让人们把它与今天阿里的科技实力联系起来。但巧合的是,同样是在2009年,承载着阿里巴巴科技梦想的阿里云成立了。

9年之后的2018年10月,马云先生对此做了这样的总结:“9年前(2009)阿里巴巴已经转型为一家技术公司。我们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上的全面布局和准备……我们用技术为制造业、零售业、金融业创造巨大价值,过去两年,这个价值已经在零售业显现。”

市场需求拉动与自主规划布局,以及两者的良性互动,都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重要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曾对双11的科技突破做过点评,他非常欣赏创新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市场的需求,认为科技创新也应该来自于市场导向。在他看来,阿里巴巴之所以选择双11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想检验一下技术的极限,“当你能够超过这个技术极限,你面对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如果说双11展现的是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的相互拉动,那么2017年达摩院的成立,则可以作为阿里巴巴18岁的重大标志之一。达摩院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立足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以达摩院的成立为标志,阿里巴巴将进一步致力于引领科技创新,致力于基础科学和重大科学的课题研究。

图表7 示意:阿里巴巴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双11十年 | 平台经济:跨越创新“死亡之谷”的新路径

来源:阿里研究院

“云大智物移”这一新技术群落的新边疆在哪里?它所拥有的社会经济潜力又是什么?双11在技术上的辉煌,可以为被认为是一场人类对此进行探索的成功尝试。若干年以后,由来自中国的双11所引发的技术创新,阿里巴巴成功向科技进阶的经验,必将成为科技史和商业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巨型案例和最佳案例之一。

2018年,对科技新边疆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