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经院和管院最好的学生都被GS掳走了,刚毕业起薪就快小一百万港币了,下面还有一堆麦肯锡什么的追着要我,我为什么要像去开宝箱一样的互联网行业? 所以出不了BAT那种大型互联网公司上海人民根本无所谓,也不捉急,过得开开心心,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对于互联网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上海这个城市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外企和垄断国企刮的一干二净,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还招个屁呢? 阿里巴巴创业的时候,十几个人挤在小区一套房子里,换了上海这么高的机会成本,有几个人才能够坚持下去? 当年蔡崇信放弃了百万美金年薪跑到阿里巴巴跟马云混,年薪只有 600 美金。上海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事情了,所以活该人家今天发大财。 Part 7 年轻人进取心严重不足 外地人看到这里可以不用看了,该说的都说完了。下面的内容是写给上海本地男小为的。 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上海人都要在评论区骂我了,先别急着反驳我。我自己就是上海人,所以我非常了解上海这代年轻人在想什么。 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一个事实: 有句刚句,我们上海年轻一代确实就是进取心不足,而且我们极其贪图安逸。 饿了吗大概是上海少有的现在还算拿得出手的一个互联网公司,他们CEO也是上海人,交大的。他对上海人的评价如下:
除掉狼性这个词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挺确切的。 上海整座城市的气质就是这样,精致而又现实,慵懒又胆怯。顺便说一句,饿了吗这个公司一点都不像上海人办的企业,据说他们里面的上海人背后都当他们老板神经病。 上海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吃喝玩乐有重的迷恋,而对上进心过重,事业心很重的的人评价非常低。上海话里有一个字是形容吃相难看的奋斗逼的,这个字是“要”。 千万别被这个字挂钩上,一旦挂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间就崩坏了。这字在别的地方也许是中性词,但在我们大上海绝对是个贬义词。 相反,如果你努力往“要”的反面走,那你就会被赞誉为有腔调,有个性,总之肯定是褒奖你的。 比如那个阿大葱油饼就很反应上海人的观念:五点下班,不管排队多少人,人不稀罕你那几个钱。关键是涅节一定要过的瑟瑟一一,这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和他们的上一辈人有很大关系。 上海的上一辈老人被体制化的特别厉害,导致上海人大部份普通人遵纪守法的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多,不爱来事,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讲究和家人在一起随遇而安,平淡过一生。 到了我们这一代的观念就变成只想当标准模范员工,但当不了也不敢想,去做一个腥风血雨杀出来的老板。 有点钱的上海家庭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上海历史遗留人才都来和欧美外企有关系,习惯了那种压力和氛围工作,根本无法接受初创互联网式的鸡血工作方式。 最向往的工作一定是事少离家近的,钱多不多是次要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活得太精细是个很奢侈的事情。 现在这个年代想赚大钱都要拿命搏。过度的守成思想和既得利益的稳定,使得上海很难有那种草根拼命自己创出份天的土壤。 就算出的苗子也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持久力也不够,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局面。 我们父辈这代就快要要推出历史舞台了,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接班没有呢? Part 8 一点后记 没有上海的发展,那现在的中国经济不可能上一个台阶,上海对国家有恩。 但上海这几年逐渐没落也是事实,作为上海人,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 上海没有抓住这十几年的机会,足以让人痛心疾首。上海这十几年来优势已所剩不多。 互联网这种发展潜力巨大,政府插手又少的东西可以说是几十年才有一次的机遇,上海没抓住。 没有优质企业冒出来,外资红利也没了,大量的高薪高位流失到其他城市,最后本地人只能混日子,搞到连地铁划旗子都有大学生去抢。 互联网是一个极度年轻化,特别需要坚持和冒险的行业。 京东曾经持续巨额亏损,亏到连外人看了都害怕,小米的崛起像极了一部玄幻小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然这样。 最近几年,属于中国战略机遇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后的十年变化更大,我们这代上海人要是抓不住,前途堪忧。 * 本文作者肥肥猫,来源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ID:zhihufeifeimao)。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