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之下 周鸿祎之上 再无来者
但是在AI时代,当线上流量红利消失,之前占据流量制高点的腾讯和阿里巴巴,并不一定能保持这样的垄断。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模式将重构,不再遵循过去流量为王的古老章法,而是依赖于技术创新以及细分场景的深入,这或许是创业公司突围的机会。 因此GPLP君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会有更多机会存在周鸿祎这样的“搅局者。” 精明的投资人到底是精明还是不精明?当然,互联网的现状与其背后的推手投资人也有关。 记得红衣教主当年融资的时候是异常艰难,走了一圈美国下来,收获了了无几,大家都在质疑,红衣教主能够突围百度与腾讯吗? 不过,最终,他们还是拿到了高原资本的投资,当然,这也让这家在中国几乎消失的投资机构赚了N倍的收益。 但是,话做今天,假如有一个人说他要挑战腾讯及百度,尽管不容易,能否拿到融资还真不好说。 如今的投资圈也不是当年的投资圈了,起码大家还认真的看项目,仔细的分析估值,而不是现在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 最近GPLP君跟华南一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聊天,他向GPLP君吐槽目前投资圈的浮躁。“现在互联网圈太浮躁了,有些项目明明就是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还是会有人把估值吹的很高,以下一轮能够接盘为目的。”他愤愤不平的说道。 曾经这种浮躁的风气主要是在创业圈,记得之前看过一篇知乎的帖子,写的是一个创业者为了进腾讯,认真研究腾讯可能被收购的业务领域,然后围绕此成立一个创业公司,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让腾讯收购,以此进入腾讯内部。 当然,如果创业者在此前进行投资,或者公司投资的公司被BAT接盘,那么,当然,精明的投资人会大赚一笔。 GPLP君当时看完不禁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这是好一出“曲线救国”的大戏啊,而最近几年,这样的TO AT的模式也悄然在投资圈流行开来。 跟以往天使、早期投资机构通常会在B轮、C轮转让全部或者部分股份所不同,这种to AT 的模式特点是,即使投资成长期、成熟期的投资机构也会在投资考虑的不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熟,而考虑的是是否有A和T接盘。 去年,跟一位投资人聊天,他手上正有一个共享类型的项目,其就曾跟GPLP君表达过他的投资逻辑和退出路径设计。“虽然这个项目目前不成熟,但是流量大啊,即使之后不盈利卖给BAT也可以啊。” 这个小算盘打的叮当响啊。 一些投资人甚至在投资项目之前就预设了什么样的项目BAT会投资,然后专门找这一类项目去看。依最近流行的一句台词,“这都是套路啊!” 因此不管是一线的基金还是二三四线的基金,都非常注重跟BAT高层和投资人搞好关系,要知道这可能是未来的重要退出渠道啊。IPO排队遥遥无期,PE+上市公司最近查的严,美股、港股即使上了也没有多大回报,上个新三板也只是博个名声,如何退出仍然是个难题,因此BAT收购或者投资就成了投资人心目中退出的最佳选择,毕竟BAT不差钱,估值也是给的高高的。这对LP也是好的交代啊。 看,势利眼的投资人也要抱BAT的大腿赚钱,这让有骨气的创业者情何以堪? 于是乎,在投资人的神助攻下,创业者也是跟BAT搭上了线。 但是这样精心设计的to BAT 的退出路线真的能体现投资人的专业水准吗?投资人对创业公司行业研究哪去了,对于创业公司的未来发展空间没有想象了。那么如果对于创业公司的一开始期待不是独立发展而是卖给BAT,那这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吗?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从出生就被其父母规定了以后的成长路径,这样的强权父母谁会喜欢呢? 如果说真的投中一个类似一个今日头条这种可以比堪BAT的公司,投资人岂不是大赚特赚? 投资人到底是精明还是不精明呢? 元芳,该你说话了,你怎么看?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