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方式简单成本惊人,互联网巴士缘何销声匿迹?
而且由于运营线路相对固定,互联网巴士灵活性也较差,能够覆盖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及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比如一条班车线路,可能只有约 200 人有乘坐需求,那么也只能养活两辆车,再多几辆车根本不赚钱。”刘宇说。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要保证上座率,就必须提高用户体验或者在价格上做文章,很多公司因此不惜烧钱打价格战来拉拢用户。“但是用户是没有忠诚度的,谁的价格便宜、准时,就坐谁的车。”一位巴士内部人士告诉猎云网。 除了上下班通行,小猪巴士此前还曾推出过地铁接驳线路。 但这些大多是短程线路,用户可以选择单车、打车或公交,这些交通工具的效率并不低。且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已经大大方便了与地铁的接驳,实现了“单车+地铁”的出行方式。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也方便了单车与互联网巴士的接驳,因为互联网巴士的停靠也需要相应的站点。这些此消彼长的影响都会随着城市区域、线路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互联网巴士在与传统公共交通的竞争也处于下风。 “公交的运营成本其实很低,互联网巴士不可能方便到和公交体系相比的,而结果就是市场面太小了。都是在给公交做市场调查,公交公司不缺车,不缺驾驶员,开线路分分钟的事。”一位互联网巴士内部人士表示。 而且互联网巴士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并不相符,未来城市的公共交通一定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方便,对巴士的需求也会逐步降低。 B2B还是B2C?互联网巴士大多采用租车的方式来服务C端,但刘宇认为,B2C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而且面临的竞争非常多。 “整个市场其实不是C端市场,而是B端市场,因为C端的用户是流动的,只有B端的用户才是固定的。”刘宇表示。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也是刚需,但这个市场并不是有多少钱就能烧动的,而是要帮助更多地汽车租赁公司让他们活着,而这也是他们与其他互联网巴士不同的地方。 刘宇说,巴士租赁公司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传统的业务,其实整个市场最赚钱的业务都被他们做着。比如百度、京东以及三星、现代等等,还有遍布北京的各大国企,这些大企业的班车业务基本都是外包,这样的班车在北京至少有几千辆,互联网公司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C端业务。 “但是大企业对于服务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会有各种评分,不是一般的租赁公司就能拿下,只有大企业,比如首汽等才能拿到。企业班车其实上座率达不到100%,有些只有30-50%,我们可以满足剩下的部分。”刘宇告诉猎云网。 对于大量的民营汽车租赁公司,有些只有几百辆车,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找渠道,需要有系统的升级,而且他们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品质,但他们没有产品和软件,所以如何解决民营巴士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刘宇正在做的事。 在刘宇看来,企业没必要自己去研发产品,“他们只需要一套系统,比如哪个班次缺人,哪个没满。我们做的其实是企业的SaaS版,我们的平台嫁接在汽车租赁公司上,核心是满足B端客户。企业可以用我们的软件来服务他们的客户,从而帮助企业完善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B端,剩下的运力再去服务C端群体,是一个B2B2C平台。”他说。 企业班车“大部分巴士租赁公司其实是非常传统的,他们希望借助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转型升级,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改造行业,他们希望有互联网产品出现,但又害怕互联网产品出现,很矛盾。”刘宇说。 如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曾经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巴士业务就几乎销声匿迹。 而这也为后来者提了个醒,作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模式,如何能在保证传统行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或许并不是一个互联网思维就能解决好的问题。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