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简史 – 喜马拉雅、豆瓣时间能否破除音频用户付费迷咒?
传统广播的解决方案就是卫星广播。 1992 年,XM公司在美国成立(XM公司后来于 2007 年被Sirius公司收购,合并为Satellite Radio SiriuXM公司)。目前该公司使用超过 160 个频率, 24 小时向听众提供可以随意选择的数字广播内容,用户可以选择专用车载/家用收音机,或者专用APP进行收听。 截止 2016 年 12 月 31 日,SiriuXM共有订阅用户 3130 万人,实现收入近 50 亿美元( 335 亿人民币),EBITDA近 19 亿美元( 131 亿人民币)。 从SiriuXM财报可以看出,ARPU约为12. 91 美元( 89 元人民币),直接订阅收入近 40 亿美元( 276 亿人民币),广告及设备销售收入超过2. 5 亿美元( 17 亿人民币)。 那么,SiriuXM的盈利模式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原因有三:
恰恰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国内音频APP反而在车联网市场大有可为,基于无线互联网的个人用户付费前景广阔。
“喜马拉雅”V.S. “豆瓣时间”未来的前景谁更广阔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知,个人用户内容付费才是音频APP未来的商业模式,那么以用户UGC内容为主的“喜马拉雅”和PGC内容为主的“豆瓣时间”谁更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呢?我们从内容方面入手分析。 这里依然用双边平台模型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来分析,当音频内容的商业模式是用户个人付费时,平台的参与者就变成了内容生产者和用户。 但是与BAT模式不同的是,平台的付费方变成了用户,受益的内容生产者则需要产生高质量的内容来回报。这样一来,内容的质量就成为了平台网络交互能否实现的核心元素。 从内容质量控制看,“豆瓣时间”的内容合作制作模式,由于运营团队的深度参与,其质量更容易把控;而“喜马拉雅”的采购或UGC模式,则很难保证其内容质量的均一性,增加了用户的筛选成本。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