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招人难:现实比你听到的这些故事更残酷
团队的搭建确实让他心烦,但有时他也会用“国民偶像”雷军早期的遭遇来自我安慰:雷军当初恨不得花150%的精力去找人,曾经一周内5天,每天超过10个小时用在去说服一个跨国公司高管加入小米,最后对方还是选择放弃。 “我们后台数据,一个岗位被Touch了700次,线上投递简历150人,最后去面试的只有20人,面试结束后,该创业公司发出去一个offer,较为有趣的是,拿到offer的人直接拒绝了。”某定位于高端程序员求职网站的创始人何斌无奈自嘲:当时和这个企业签订了三个月的协助招人协议,看到这个严峻形势后,一个月后双方协议终止。 缺人这件事,是所有初创型企业的痛,李伟是其中之一。 为了填补岗位空缺,在他手机里下载了6个招聘类APP,每一个都是会员,每天在线时间累计超过3个小时。“零碎时间基本都在邀约面试,有时在梦中都是。” 随着市场被拓宽,现有团队已经无法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公司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图纸能让他满意的寥寥可数。很多时候,他成了设计主力,其他员工做辅助。刚从医院出来的第二天他就开始在办公室熬夜。 “也不想试事事亲为,但创业团队就是这样,我都是被逼的。” 初创期公司,找一个合适的人,往往得花上3个月左右,但市场不可能给他们3个月的反应时间。 创始人必须是团队最后的王牌,哪里有问题就得补哪里,而这张王牌在团队缺人的情况下,容易深陷在琐事当中,无法抽身。随着市场的开拓、订单的增加,这种急迫感让李伟无暇顾及外围资源。 “出去跟朋友见面,我可能会谈下一笔业务,一次合作,但我现在每天就深陷在不停地涂涂画画中,把时间耗在基础工作之上,但这个是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必需有质量保证,为此我又不得不做。” 像他一样的创业者不是少数,很多有梦想的人都在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上。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尽管中国创业企业数量增幅有放缓趋势,但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每天新成立的创业公司仍达到1.54家。 而与这盛况相违背的是,资本寒冬来临。融资放缓、估值跳水、裁员收缩、资本出海、VC改行……步入2016年,资本寒冬言论不绝于耳,创业者融资难成为创投圈常态,这一经济背景让初创型企业创始人备受煎熬。 资本寒冬下,有大量创业型公司倒下,人才回流,求职市场异常火爆。 从2015年开始,致力于企业服务的创业项目得到资方的认可,而招聘产品这块尤甚。“就目前情况而言,想要打破现在招聘市场格局,很难,除非有一种新技术能改变目前的招聘场景。” 投资过魔方招聘的“1898创投基金”投资经理张腾告诉猎云网,初创型团队,创始人事事亲为绝对弊大于利,资方做投资尽调时肯定会考虑团队成员的构成,创始人的精力一定要放在搭建外围资源与资本对接。 同时,他不建议初创型团队创始人通过招聘网站这种渠道去找核心成员,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都是不少的压力,作为创始人就得靠自身的背书,通过情怀去感化核心成员,这样的团队凝聚力也高。 招人,辞人;面试,继续面试;白天应酬拉资源,晚上涂涂画画做设计;这样的节奏像是一场争执不下的拉锯战,正是这样的拉锯战让创业这场马拉松充满惊险,让李伟身心俱疲。 不过相较于其他草根创业者来说,他是幸运的,毕竟在创业之初就能够得到资方的认可,但经过近半年的拉锯战后,下轮融资时资方的天平会倾向何方,他不得而知。 “这才是最让我恐惧的地方。”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