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场硬仗!滴滴战略投资ofo,为什么不是摩拜?
盈利之困 融资速度跑得飞快,滴滴等巨头入局,但风光背后也传递了一个信息——ofo和摩拜等主打“共享单车”概念的项目,最后玩又是一场资本角力的游戏,而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滴滴Uber虽然也烧钱,但基本上都是依靠社会车辆来完成服务。而共享单车一上来就要自己填单买单车,一台“摩拜”的造价就高达3000元,加上维护、运营、回收等费用,而收费标准是每半小时1元钱,盈利上难免产生巨大的压力。ofo虽然单车造价较低,而且有10%左右的单车是从校园回收或是学生捐赠的自行车,但如果寿命达不到“摩拜” 的十分之一(两者价格大概相差 10 倍左右),实际上建设成本没有区别。 还是吴世春说得精辟,“想进入共享单车的投资人非常多,目的各不相同。有为自己产品提供协同效应的,有低价获取用户数据的,有希望获得高频用户入口的,为基金刷pr存在感的……不一而足,大家唯一不提的就是如何赚钱”。 在摩拜举办的一场发布会上,有人认为摩拜单车和它的同行们可能很长时间里都赚不到钱。对此,“我们是长安汽车和滴滴出行的结合。”创始人王晓峰表示前期投入的确非常大,但是摩拜“有足够多的钱”。不过资本的投入是需要回报的,仅凭现在的使用频率,共享单车想要盈利很难。 既然看不到盈利方向、陷入烧钱死循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投资人愿意投资呢?首先, 共享自行车的模式太重、运营难度太大,包括滴滴在内的巨头并不愿意花巨大时间成本精力去精耕细作,但投资或者将来收购相关的项目是个好主意,目前来看这样的趋势愈加明显。 其次,当用户形成规模以后,庞大的用户数据将是一块“大肥肉”,一旦与其他场景的出行数据相融合,会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