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行业在复苏 但爆款却很难再出现 到底发生了什么?
乐视音乐战略部高级总监张昭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庞麦郎《我的滑板鞋》从 B 站上开始流行起来,同时 B 站的鬼畜文化也很火,带出了像雷军《Are You OK》这样的病毒视频。但是,庞麦郎的第二首歌《恶魔不要啊》在 B 站上发布,还找了四位鬼畜 UP 主一起绘制了 MV,反应却十分平淡。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SNH48 火了,但跟风的其他女团都不算成功,就算是 SNH48 自己衍生出来的北京广州两个分团影响力也远不如 SNH48。TFBoys 也只有一组,其他的主打少年系的男团也几乎都默默无闻。想要依赖以前的成功路径来复制下一个爆款,这条路行不通。
![]()
TFBoys 张昭轶说:“音乐营销的管道越来越多,市场上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究竟应该怎么做,“一起探索呗”。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情况之一,是依赖现有的销量保障,这一点就如好莱坞的续集效应一样,是追求安全感的后果。 唱片公司收缩自己的战线,投注于少数的有保障的歌手,就像索尼唱片英国前 CEO Nick Gatfield 说的那样,“你不可能让 50 个艺人等在你的长期发展名单了,这样你会破产的。你需要一些快钱、需要超级明星。” 而另一种情况,就是放大偶然出现的爆款的模式意义。谁都渴望复制一个薛之谦的走红之路,但大家可以做的也只是复制而已。歌手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炒作模式分散,这可能导致音乐质量的下降,以及更多受众的流失。 独立音乐的机会来了吗? 2016 年,中国的独立音乐人似乎显得越来越活跃了。 北京工体是一个 4 万人的大场馆,通常被认为是只有顶级歌手才能登上的舞台,但在 2015 年就有好妹妹乐队这样的独立音乐人在北京工体开了自己的个人演唱会。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曾说,当消费者发现且有能力购买更贴近自己品位的产品时,他们就不会再关注那些畅销产品。这似乎就是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会冒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粉丝群。
![]()
李志 图片来源:豆瓣 有很多工具和平台似乎也正在帮助这些独立音乐人实现这一点。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那样,互联网音乐平台会投入资源扶植独立音乐人,微博的社交平台能够帮助音乐人找到自己的粉丝…… 尽管这些方式都有自己的门槛——在与这些平台的交流过程中,他们通常都会提到音乐人需要先积累起自己的一批粉丝,然后才能获得平台的资源支持——但这并不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布衣,痛仰,很多早期的音乐人品牌建立全是通过 livehouse。” QQ 音乐曹川这样评论道。 成立于 2015 年的独立音乐厂牌“众乐纪”称自己为“新型音乐公司”,他们发行的每一张专辑都是许多音乐人的合集,从而解决音乐人初期积累的问题。然后,他们再通过巡演在线下积累粉丝,组成粉丝群,进而为音乐人提供收益。 这个模式做不做得成还未可知。就像陈鸿宇所说,“做艺术相关的事,要不就是成名,挣很多钱,要不就是一分钱挣不到,生活的很惨,就是中间的那波人很少,这就是不太健康地方……然后,大部分的音乐人还是自己得有一个稳定(来自于其他工作)的收入。” 这背后是由演出商和互联网平台所组成的这个新体系所无法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用户为音乐付费的习惯在中国已经大有改善,但还算不上成熟。 微博提供单曲付费下载,并且和音乐人分成。不过,按照杨薇的说法,“这更大的程度是劳动获得肯定的一个证明”。能有多少人付费,这就取决于音乐人自身积累了多少高黏度高质量的粉丝。 李宇春《野蛮生长》在 QQ 音乐上的 3000 多万销售额也不过大致相当于她一场演唱会的票房。考虑到专辑一年做一张就可以算得上是高产,而演唱会则可以一年巡回几十场,对于李宇春来说,专辑的销售显然不是她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至于演出,季诚说:“现在演出市场并不是十分乐观,就是大家可能还是赔钱赚吆喝居多。” 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整个音乐产业似乎都没有很好的回答。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期待。2016 年那些不断攀长的数字专辑销量数据也许能带来一些信心,但是距离真正松口气,也许还需要还几年的时间。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