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http://www.0713zz.com/)- 数据应用、建站、人体识别、智能机器人、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反思互联网“线下战争”:恶战之后 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2016-11-26 06:18:47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钛媒体
导读:副标题#e# 摘要: 一个需求再强大,如果你的商业方案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才能勉强hold住,这就绝对不是一个划算的需求,你一定要去满足就一定会落到坑里。这是大多数O2O的死因。 最近5年是移动互联网狂飙突进的5年。按照创新工厂的预判,这股浪潮的爆发

  关键资源整合和壁垒打造能力。每个行业都会有那么一些稀缺的关键资源,房地产要抢地段,做社交网络要抢关系链,做社交媒体要抢kol和pgc……并且这个稀缺资源在不同阶段可能还是变化的,在竞争中活到最后的公司往往是在时间窗口内抢先占据了关键资源、对后来者构筑了壁垒:

  微信建立了庞大的关系链、后来的社交产品就很难找到空间、因为转移成本也太高了;美团强大执行力的线下团队拿下了一到五线城市的本地商户,竞争优势就非常明显;谷歌、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科技专利方面足够领先,这也是对手无法跟进的壁垒,技术就是核心资源;回收宝通过以旧换新的形式,整合进华为手机这样品牌厂商资源,嵌入了迪信通等手机销售维修门店,在用户换机的关键场景进行拦截,同时加上团队的供应链经验,这个生意就好做。

  相对的,没有壁垒、找不到关键资源的行业都是恐怖的,因为很可能会陷入砸钱补贴的囚徒困境,你砸钱灭不掉对手,但不砸钱用户真的就跑了;再比如单车这样的领域,用户往往是有车就用,不大考虑是哪个牌子。在这样的领域,往往陷入玩家一拥而上、一哄而上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局面。

  b、运营成本

  履约成本,完成一次服务,我们大概要付出多少成本?比如上门美容这样的项目,看起来用手机、不需要场地成本是下降了,但实际上对美容师而言、长途劳顿导致大量成本花在了路上,而美容服务所需要的较长时间,导致订单量并未有效上升;美容服务的非标、用户对于陌生美容师的不信任,又会导致服务成本的提升,“总觉得对方在胡”,结果就是满意度打分很难上去。

  基础运维成本,一个公司在产品研发和运营上投入的成本。

  获客成本,获得一个用户要多少钱?获得一个忠诚用户要多少钱?像现在很多项目获得一个有效用户要百元以上,最终流量转化却遥遥无期,简直可以去死了。

  线下潜在成本。太依赖一些线下资源了,结果被牵着鼻子走,议价能力非常低;或者这个行业水太深,信息高度不对称,潜规则横行,你信心满满、进去以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不确定风险。第一个风险是用户作弊,产品的规则漏洞常常被利用,最终因为大量的虚假作弊行为蒙受巨额损失,代表如app的刷量、uber的刷单;第二个风险是恶性竞争,这样的情况在o2o和外卖混战时已经出现,试想一下,如果未来单车项目开始互相喷涂二维码、结果将怎样;即便没有来自用户和竞争对手的威胁,政策和法律风险也往往如影随形,滴滴好不容易收了uber,却因为网约车新政陷入窘境,而直播、p2p项目也正面临着日益巨大的管制压力。

  c、边际成本效益变化趋势

  互联网项目的运营成本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伴随着自身发展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迎来爆发性的增长,或者陷入逐步恶化的红海泥潭。好的互联网项目都是可以指数爆发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边际效益不断上升。

  预测边际成本效益的变化情况,主要看两个:一是伴随着用户的不断涌入,会不好出现“规模大网效应”,边际成本逐步摊薄,用户接受越来越快。二是一旦大量同类型对手模仿和跟进,有没有可供利用的壁垒,还是会因为一哄而上的恶性竞争导致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

  从这个角度看,千团大战、千车大战、自行车大战都是惨烈的,因为同质化对手的涌入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很多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到的成本都出现了。但是这样的项目又必须快速扩张去形成“规模大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压低边际成本、取得对对手的优势。

  最可怕的是到最后出现几个恶战不休、相持不下的寡头,谁都想取得垄断性胜利,谁都灭不掉谁,谁又都不敢轻易让步,最后陷入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那样的窘境,投入巨大资源,伤敌一千自伤八百却无法取得寸进,同时又不敢不投入、因为那就意味着彻底认输——这是标准的囚徒困境。

  总体来看,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哪个创业项目可以三大效率齐占,每条赛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打硬仗、熬过最艰难的苦日子,活下去,等风来。而这个公式放在这里,也只是为了大家理清思路、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传播能力强的项目往往获客成本低,但是用户的海量涌入也可能导致运营成本特别是作弊风险激增。

  一个项目的效率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某方面的效率提升可能带来另一方面的效率下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整体效率也会变化,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本出现。人口红利褪去,人们对下载新app不再敏感,资本寒冬的出现导致投资人更加保守……新情况不断出现,对效率又得有新的预判。

  会有新的机会?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篇的问题,互联网对线下本地商务的入侵到达能力的边界和极限了吗,有没有新的机会?2016年是一个节点,是时候好好回溯一下过去几年在线下本地商务的进击和挫败,展望一下未来,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一样不可取。

  第一波机会,出现在显而易见的高频刚需领域,出现了美团滴滴这样的大公司。

  第二波机会,出现在不那么显而易见的高频刚需领域,摩拜ofo和其他自行车公司正在激战,伴随着市场逐步教育和成熟,或许会出现几家利润不错的大型单车出租公司,或者就像开篇说的那样……

  那么接下来呢?是应该继续进击、寻找合适的领域,还是该等待技术的重大突破、平台的更迭、新的人口红利到来?

  现在看来,第三波机会会出现在中低频刚需、但是利润较好、有行业壁垒的领域,比如回收领域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程序的推出,或许这些平台的获客成本会迅速下降,毕竟用户不再需要下载一个app,才能使用你的线上线下服务。

  这是一个新的变数,但有几点需要注意:

  1、目前公布的小程序信息,似乎并不支持过于复杂的产品机制,所以你几页搞不定就别玩了;

  2、没有关注机制,用户的重复调用是一个问题,不像app放在桌面上每天可以看到,所以如何锁定用户针对特定场景的心智是一个问题;

  3、没有统一的应用中心可以刷榜的情况下,创业者们或许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事件营销、病毒炒作之类的高效传播和口碑打造上,或者……你不怕烧钱也可以去地推呀,哭瞎。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