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回应“最严新规” 真委屈还是假冤枉?
要知道,分享经济的本质是“闲置资源再利用”,在滴滴如此丰富的产品矩阵中,只有“顺风车”业务勉强可被称之为“分享经济”,其余业务多半是在自身增速放缓的状况,为使用户下载量提升回攀升轨道而生。 更重要的是,仅存的“分享经济”业务“顺风车”几乎完全不盈利,而分享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供需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否则就是刻意创造需求来填补商业模式的不足。 即使从司机的维度来判断,完全依附于网约车平台的专车并不具有独立盈利能力,且平台基于订单额度提供的奖励机制,实则是鼓励司机多接订单,由此诞生的越来越多的全职司机也有悖“分享原则”。 另一方面,网约车行业体量尚小,这点从滴滴和优步的合并中就可看出。尽管滴滴和优步分别宣称各自的市场份额超过80%和30%,但二者依然顺利通过“反垄断”审核,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称盈利的滴滴在此前和优步的竞争中,一直在进行补贴大战,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营业额一直靠不断的融资来支撑。而其合并的优步中国也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甚至没有达到垄断的申报标准。 而滴滴所谓“数百万网约车司机师傅或将失去目前的工作机会与收入”,“数百万的家庭将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不仅夸大其词,而且掩盖了其对于另一就业群体——出租车行业的冲击。 在北京,有出租车司机声称,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出现后,出租车载客率比之前大幅下降,而在二线城市哈尔滨,有出租车司机抱怨,其所在公司的出租车续约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三。 因此,专车公司一直以来以“分享经济”作为获取政策支持的理由已经不充分了。 更重要的是,目前,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交通环境来看,公共交通依然是普通民众主流的出行方式,网约车只能作为补充。而滴滴单纯从自身处境出发的表态有些过度夸张,已明显本末倒置,甚至漠视了整个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复杂性。 诚如滴滴所言,制定细则的目的是“让群众有改革的获得感,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让百姓拥有一个更便捷、高效、畅通的出行环境”,但在恳请政府“听取行业和公众意见”前,滴滴是否应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站在公众的角度? (联系作者:liyd777@126.com) (编辑:PHP编程网 - 黄冈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